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華永會)與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於2019至2021期間,開展以「生死教育」為切入點的「終.生.大事」生命教育項目,以多元化策略推行生命教育,協助年輕人「認識生命」和「愛護生命」,肯定生命的價值,從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學習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活出「善亮人生」。
「終‧生‧大事」生命教育項目成果分享會
在華永會及各界的支持下,項目於2022年5月13日舉行網上成果分享會,超過300位教育界同工、社工及家長透過網上會議及社交平台,一同見證項目的豐碩成果。分享會上,學者專家、項目參與者(學生、教師及家長)分享他們對是次項目成效的回饋,從不同層面總結項目成效。
分享會的兩場主題演講分別是殯儀服務社企「一切從簡」創辦人伍桂麟先生,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謝均才教授,他們從推行生命教育的實踐層面和理論層面,引發大家思考推行生命教育的各種可行方法。
拓寬生命教育的視野 加深對生命的理解
第一場主題:推動生死教育的經驗及體會
伍桂麟先生是香港生死學協會創會會長和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顧問,當選「2019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20年獲得「香港人道年獎」,2021年入圍「香港精神獎」。何謂「生死教育」?伍先生指出「生死教育」是以死亡和生命為主題的教育,認為生死教育是一門綜合學科。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需求或追求會有所不同,而通過生死教育,可助人自助,啟發大眾正視對死亡的恐懼,讓自身或他人能過渡死亡所帶來的悲傷,並提高全人「身、心、社、靈」的發展,達致「從死看生,活好當下」。
在疫情期間,伍先生特別強調新冠確診者及照顧者需要的不單是健康和醫療資訊,其實社福資訊與及心靈和情緒的支援,以至生死教育同樣重要。例如,殯儀社企「一切從簡」為正修讀老年學或護士課程的學生提供職場的實習機會,讓學生跟輔導員學習如何做一個陪伴者,協助跟進殯葬儀式,參與「遺物轉化工作坊」把遺物大改做,如衣服變枕頭,水杯變相架,協助喪親者告別傷痛等。因受疫情影響,不少喪親家庭改用網上殯儀直播儀式。伍先生協助基層家庭妥善處理離世者的殯葬事宜,使家屬得到安慰。另一方面,幫助獨居老人、基層市民或低收入家庭在選擇殯儀服務時,得到有尊嚴的善終服務,並避免被殯儀老行尊引導而過度消費,造成更大的傷害。
第二場主題:以學者角度回應生命教育的意義
「終.生.大事」生命教育項目分兩個階段進行,從第一階段「認識生命」和「愛護生命」開始,到第二階段的「頌揚生命」及「善亮人生」,是次成果分享會是第一個階段的完結。香港中文大學謝均才教授肯定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過去兩年在第一個階段的實踐,他很欣賞項目能夠以多元主題及創新手法,結合不同媒體,為年輕人提供生命教育。
謝教授表示,第一個階段以「識死.惜生:生命教育活動系列」為題,正好指出「生命教育」的起始點。第一年重點是「認識生命」,以「宗教角度」邀請多位宗教領袖和代表,討論生命的定義和不同宗教、文化對生死的看法,引領人們思考人生的意義,了解生命的最後歸宿,讓年輕人深度地認識生命和死亡。第二年重點是「愛護生命」,從「醫護角度」出發,透過一眾醫護人員的救援故事和感人的生命故事,讓人反思生命的可貴,珍重每個寶貴的生命,學懂關心身邊的人和事,欣賞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好好活在每個當下。
我們如何開展、推行或優化生命教育?如何頌掦生命?如何善亮生命?謝均才教授回顧生命教育的歷史,指出生命教育最初是由澳洲傳來,初期主要關注青少年自殺、濫藥、酗酒等問題,80年代起澳洲漸漸把這概念推至其他地方,後來華人地區對生命教育這概念作了新的闡釋,如在台灣地區把生命教育理解為更整全和多重的概念。謝教授建議學校老師在策劃校本生命教育時,宜參考不同的生命教育理論。
人要過活,他的存在性質是怎樣的?人的存在有「身、心、社、靈」4種性質:人有生理基礎,與大自然和物質世界有所結連;人有心理狀態,亦有心靈需要,會追求自我實現;人是群體和社會動物,不喜歡離群獨處,人際關係是決定我們活得好與不好的重要元素;人作為萬物之靈,都會追求人生意義,以肯定自身的存在價值。由此,我們可再推演:人在「天、人、物、我」4個維度範疇中有多種多樣關係,人與天、人與別人、人與物、人與自己的關係。此框架可引導人們學會認識、欣賞、從而珍惜及尊重自己、他人以及大自然的生命(王秉豪等編,2016;Lee, 2020),並從中作出明智的選擇,活出豐盛的人生。
返回生命教育的原點,我們都希望能做到死而無憾,至少是減少遺憾。然而,究竟人如何才能為「必然出現的死亡」作好準備?人如何才可做到死而無憾?謝教授藉著「人們在死前最後悔的20件事」統計數據和3本生命教育文藝作品,指出過好生活的原則。他勉勵大家:只要事先做好準備,人生就不會徒留悔恨。
在學校有效推動生命教育的策略
謝教授鼓勵教育同工在規劃生命教育時,可參考由李子建教授及其團隊在「終.生.大事」項目中歸納出的「生命教育計劃具體建議」,以提升生命教育的成效。
1. 計劃要有理論基礎,目標要明確,能配合人生不同階段的成長需要,並適時調整策略;
2. 深化生命教育的類別與層次,留意生命教育除關注個人的成長及死亡的課題外,還涵蓋生活的不同層面、遍及整個人生的歷程,範圍至人與社會及環境的互動;
3. 鼓勵跨界別不同團體專業機構及社區組織間彼此合作,連結不同持分者,加強溝通,凝聚社群力量,發展專業知識和資源,齊心建立交流平台,回應青少年的成長需要;
4. 促進家校合作,推動跨代共融,從家庭層面推動生命教育,凝聚不同世代,增加相互溝通和了解,強化親子關係,和諧共處 。
結語
生死教育讓人反思人生的終極意義,尋求永恆的生命價值,處理「我為何而活?」這課題。人的壽數有限,要珍惜生命,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努力從容面對和處理各種未完的心願,學習在不斷超越中取得平安和喜樂,逝者安詳、生者安寧。在有限的人生路上,一齊喜悅地活出無限的信心、希望和愛吧!
我們期待「終.生.大事」生命教育項目計劃的第二階段能夠在不久將來成功開展,因應「我應如何生活?」及「我如何能活出應活的生命?」這兩個課題,在項目第一階段的生命教育基礎上,將把焦點定為「生涯規劃及終生學習」,希望進一步為年輕人提供更豐富多元的生命教育。
有關「終.生.大事」生命教育項目計劃的內容,可參考網址:https://www.eduhk.hk/crse/tc/project/「終‧生‧大事」計劃/
延伸閱讀:
- 李子建:探索宗教生死觀學會「識死.惜生」(2020-12-09)
- 以多元化策略推動年輕人「善亮人生」的生命教育(2022-05-16)
- 多元綜合助年輕人善亮人生(2022-05-23)
參考資料:
- Lee, J.C.K. (2020). Children’s spirituality, life and values education: cultural, spiritual and educational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ldren’s Spirituality, 25(1), 1-8.
- 王秉豪,李子建,朱小蔓,歐用生主編(2016):《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香港,香港教育大學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
- 梁錦波(2011):《香港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現況及發展》,香港:全人生命教育學會。取自:http://218.188.223.178/doc/hkahle_lkb_11112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