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線條藝術?

M+展出了曾灶財的塗鴉,不知館方如何介紹有關作品,若說是書法,筆者只能一笑,蓋收藏者對中國文化的一無所知,對書法藝術更無欣賞及判斷能力,夏蟲不可以語冰。柱子上的文字,庶幾近耳。

友人去訪M+博物館,拍了幾條柱子上的文字請我解讀,並要我評論一下。字倒是字,但是否書法,我不下結論。

書法教育

2013年教育部公布把書法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體系,高考也包含書法歷史及書體的認知等知識的考核。2020年高考語文卷中有關書法、篆刻的題目佔了40分,可見國家對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視。中、小學在書法的學習上也十分熾熱,2017年曾隨副校長協會到北京訪問交流,參觀了北京師範大學實驗小學和北京中學,兩校各處多展示學生的書法作業,學校也以學生的書法作為紀念品送與訪校賓客。

書家的勤勉

書寫原來是用以記事,我國書體自甲骨、鐘鼎、到篆、隸、楷、行、草,中間還有章草和近世紀出土的竹簡、帛書,發展出不同的書寫楷模,筆法、章法。自古以來,我國文人都會寫字,但能留下來,讓後人能作楷模的書法家也不多(也有數百?),真的能讓學生學習的亦只有十多位。

他們對書寫的執着,讓他們得到後人的認同,才被後世稱為書法家。漢 張芝臨池寫書,池水盡黑,王羲之也洗硯,染黑了廬山的歸宗寺、臨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鐘山、浙江的積穀山和山陰等地的5、6處池水,智永禪師居雲門寺閣樓上臨書20年,練字磨禿了筆頭就換下來丟進簏子裏,把積攢下十簏的秃筆埋在樹下成一高冢,上有石碑題為「退筆冢」。傳智永所書《真草千字文》有800多本,都分贈了浙東各寺廟。後人評智永真草千字文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

書家有法

書寫要合乎法度,篆有篆法、隸有隸法、楷有楷法、行有行法、草有草法…..唐  顏真卿總結用筆要有起伏變化,要能跌宕舒展而有屋漏痕之說,用筆要能軟中有硬、硬中有軟的錐畫沙、印印泥之筆法。至於公孫大娘舞劍、擔夫爭路、雲卷雲舒、長年盪槳,群丁撥棹,是書者對用筆、章法結構的領悟。歷代書家有些以篆入楷、有的以隸行作,清人鄭板橋以篆、隸雜入楷、行、草而成獨創一格的六分半書。金冬心則創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他將楷書、隸書、篆書的筆意融進行草,也自成一體,別具一格。

書應有法

執筆有法,行筆也有法、平、直、均、密、鋒、力、轉、決、補、損、巧、稱等共12種運筆法。書法作品是積字成行,集行為篇,每字的點畫布置,數字間的關係布置,以致整幅字的平衡、統一是為章法。書寫沒有了法,便只是記錄或溝通的工具。日本人稱書道,概念是「蘸墨水、握毛筆、寫漢字」,韓國人稱為書藝,所走的是視覺藝術的路,用平假名片假名所作的書道作品及用韓文字母書寫的書藝作品,筆者個人視作線條藝術、平面設計的藝術作品,原因是筆法、章法的不足,沒有了篆、隸、楷、行、草的應有筆法。

醜書無法

近年國內部分書家流行醜書,是對清人傅青主「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誤解。大巧若拙,要能守正,巧中才能見拙,從而產生風格。顏真卿早期書法巧,到晚書風見拙,裴將軍帖雍容、雄渾、樸厚,巧中見拙,把顏魯公的豪情、正氣、量度、人品從字裏行間的開合縱橫發揮得淋漓盡致。

傅青主曾批評趙孟頫書法研媚纖柔,淺俗如無骨,因而提出寧醜毋媚,落筆要自然而成(真率),不計工拙、瑕疵(支離),不矯揉造作(輕滑、安排)。今人的醜書是刻意的醜,矯揉造作的醜。傅青主提出寧醜毋媚,但綜觀傅山各體書法,均能合前人窠臼而有個人的變化風格,饒有古意。他的行草起伏跌宕,雄奇纏綿,真率自然,正合他做人正本和書學正宗的藝術主張,醜書的今人應從青主的書法作品中領悟其真意。

M+還展出了曾灶財的塗鴉,不知館方如何介紹有關作品,若說是書法,筆者只能一笑,蓋收藏者對中國文化的一無所知,對書法藝術更無欣賞及判斷能力,夏蟲不可以語冰。柱子上的文字,庶幾近耳。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