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勳:STEM教育的迷思

STEM教育百花齊放,本是一件大家樂見的。但欠缺課程定位,給人雜亂無章的印象。到底科學素養如何培養?數學和科學有什麼分別、兩者如何定位?是否忽視了中英文的訓練?

「STEM」一詞自2015年底已經在本港落地生根,不知不覺有6年多。不論中、小學、甚至大學課程均相應調整,希望可以在這個新時代作出貢獻,以及為本港和國家培養高科技、高增值的人材。這本是一件大家樂見的局面,不過百花齊放的現象,倒給人感覺欠缺課程定位,以及一點雜亂無章的印象。

今天不時在一些大型商場看到科技比賽,如機械人比賽,場地兩則是售賣宣稱是STEM「玩具」的不同攤位。究竟這是一個生意綽頭,還是反映香港未能拿捏STEM課程的精髓呢?筆者絕對不是反對這類機械人比賽。事實上,有好多相關的比賽是富有學術味道,但是,我們應該重新調整並完善課程規劃,以至課室以外,能夠發掘在不同範疇具潛能的尖子,並提升本港的STEM教育。

培養科學素養  從好奇心出發

STEM涵蓋科學、科技、工程、數學四大範疇,所以教育重心應該從這四大範疇的基礎課程出發。學生的科學素養可以從探究路上培訓出來,尤其是從小朋友對周遭的自然現象產生的好奇心出發,透過以問題為本的方向引導小朋友,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找出箇中的問題和原因,繼而發揮他們的小宇宙想出不同的解決方案。這個經歷正是科學探究技能,從中利用這些技能正是科學方法。

在推展STEM課程時,我們應該為學生部署一個縱性維度訓練,訓練他們的觀察、度量、分類、推論(臆測)、假設,以及分析的科學技能。通過這個系統的技能訓練後,下一步我們要將這些技能變成思考工具和流程︰由觀察/感覺,到進行假設、建立科學實驗、有系統的分析、得出及歸納結論,甚至利用是次實驗成果,作為下一次實驗的另一新假設。

數學和科學有什麼分別、兩者如何定位?(Shutterstock)
數學和科學有什麼分別、兩者如何定位?(Shutterstock)

數學在STEM教育的角色

另一方面,過去幾年,數學在STEM教育發展中好像被人忽略了,最多只放在製作及閲讀統計圖表。數學在STEM教育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呢?數學與生俱來已經在科學世界之中,更可謂「科學之母」。它的本質是一個嚴謹的邏輯思維訓練,過程中如何進行數學思維、數學臆測、數學證明、反覆論證等技能,更可謂整個STEM教育之本。

讀者可能會問,數學和科學有什麼分別、兩者如何定位?簡言之,數學是一種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過程,主要由兩個前提推論至某一特定的現象,作出必然的結論;相反,科學是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的方法,先從假設的形成過程,再從一些已知的事件或結果,推演出一個通用法則或模式,再而解釋相關觀察的結果,再進行預測。兩者絕對沒有矛盾的,更應該從跨課程設計中互相合作、互相支撐。

編程教育、運算思維的目標

上述機械人等比賽,筆者從來沒有反對,更深明編程教育和運算思維的培訓,在21世紀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在《計算思維──編程教育:小學課程補充文件(擬訂稿)》文件清楚指出,「編程教育是培養學生必要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以面對未來日益增長的數碼經濟時代」。

編程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否定或取代數學或科學的培訓,編程技巧是讓學生在掌握之後,應用在不同的情境,配合數學嚴謹的邏輯精神,以及科學探究精神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筆者認為,學生需要明白計算思維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應用和實踐,當中包括抽象化、算法和自動化,以及具備開發程序及數據處理的能力去解決問題。

大家應該將編程視作為一種語文教育,這種語文是將數學、科學、科技的溝通工具,讓學生如何在課堂學習後,在老師設計的情境上應用,甚至解決自己發現的問題,從而達至培育科技人材。

編程技巧需要配合數學嚴謹的邏輯精神,以及科學探究精神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香港科技園圖片)
編程技巧需要配合數學嚴謹的邏輯精神,以及科學探究精神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香港科技園圖片)

語文訓練對STEM教育的影響

最後,針對STEM教育諸多疑問中,有人質疑在推動STEM教育過程中,是否忽視了中英文的訓練?答案是絕對沒有。

推展STEM教育的模式中,大多學校都會以問題為本作為框架。其實學生要解決一個問題,除了有數學、科學的訓練,以及應用編程的技能,學生也需要閱讀一系列資訊,包括來自書本或網絡上的資源,語文老師的工作正正是豐富學生的識字量和寫作技巧,訓練學生如何組織自己的表達,是一個十分全面的設計。

此外,過程中更可以建立學生的資訊素養,善用互聯網上的豐富蘊藏,體驗學習。

作者簡介:

曾建勳,民生書院小學課程發展主任,課程發展議會資優教育委員會委員、檢視小學數學課程專責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