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無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恆。
去看展覽的路上,我想起這首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詩,因爲我要去看的這個展覽叫做Sand(《沙》)。
布萊克這首小詩的中文版是徐志摩翻譯的,首兩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廣爲人知,因那古典絕句的韻味和其中的禪意,很多時候更被誤認為是中國詩歌。此詩似和《華嚴經》中「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佛教思想相通,然而科學家用顯微鏡放大300倍的沙,卻證實了這詩中的意境,顯微鏡下的沙根本就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變態」之沙
這麽想着,按着地址找到上環普仁街的一棟小唐樓,這棟小唐樓的地下和一樓是一個稱作”The Catalyst”的展覽空間。這一帶現在很多特別的設計小店和畫廊,因此這看着不像有展覽的地方也沒嚇到我。門口來回觀察了一下,木門緊閉着,門上有一個透着一絲光線的小小窗,窗上幾乎不顯眼地寫着”Sand”。敲敲門,沒人應門,一拉開漂流木做的門把手,豁然看到一個房間的沙撲面而來。
想像一下,一向應該是在沙灘上的沙,或是我們生活中無處不見的沙,出現在了一個小小的房間裏,並被設計呈現出藝術的造型,那是怎樣的一種震撼。我正在手足無措中,「你覺得這像啥?」展覽的策劃者之一Lily Zhang笑着迎了上來。在近兩個月的展覽中,這已經是她和團隊在這個房間裏設計的第7個造型了。
在他們手下,沙像起伏的山巒,有時候,沙又像驚濤拍岸。上個星期,她們把這一房間的沙改成了月亮的火山表面;而這次,他們創作的是Ripple(波紋)──水的波紋。好吧,那我就按照要求脫鞋子好好地在水波中徜徉一番吧。
以沙來做創作的主體,注定不是一般的藝術家,而是兩位建築師──Wataru Shinji和Lily Zhang。他們兩人疫情期間來港,在中文大學和港大建築系兼職執教。短短一年半時間,他們已經深深地被香港的多樣化吸引,因此啟發了這個展覽。
Lily解釋說:「在這個世界上,沙無處不在,它小小的,積聚覆蓋,無論山野海洋,甚至海底。它也可以隨着水流,空氣席捲而來,它可能是存在的一個微小的自然形式。但同時它也不僅僅存在於自然之中,我們的城市就是由各種經過處理和工序的沙營造而成,人類的文明根本離不開沙。」
「我們不僅僅是建築師,也是設計師,我們設計這個展覽時只是把沙作為一種媒介,想要通過這個微小的不起眼的物質,揭示人類活動和自然之間的關係。香港有如此豐富和多樣的形態,這樣一個國際大都市建造在海邊的一小片土地上,本身就是沙的奇跡。」
爲了表達香港的這種自然和城市的對立和和諧,他們從廣東運來了20噸的沙,找了這個在鬧市裏的展覽空間,設計了沙可以呈現的不同狀態,讓觀眾能從一個熱鬧的人類創造的繁華世界,一進門就突如其來地進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空間,進入自然之中。
這樣的呈現注定不是一個典型的觀衆見慣的靜態藝術品,兩位設計師在展覽期間不斷地改變沙的呈現,探索物質、設計和人類行爲的關係,他們也讓觀衆參與其中,觀衆的活動,也會改變他們創造的藝術品。而這正正反映了人類和自然的關係。Lily笑稱他們在一個繁華都市的一角創造了一件「變態」藝術品,在「變態」中探究千變萬化的環境和人類活動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關係。
沙之城堡
穿過地下房間這件「變態」藝術品,走上一樓。一樓更像是一個教育專區,不時更換不同的研究資料和對沙的各種設計圖。世界上沒有一粒沙是相同的,展覽中探討了沙粒的不同形狀、沙在地球和宇宙空間中的存在,再到在沙中生存的生物,饒有趣味。
在這些展品中吸引我的是陳列着世界各地各種沙子樣本的一張桌子,Lily和Wataru在過去5年多全世界不同地方參與項目設計和教學中一直在收集着沙,遠至冰島,近則有10多種香港各個地方的沙。
我一眼就看見了貝澳沙灘的黑沙,興奮地想起和朋友們在貝澳黑沙灘上打排球的美好夏日時光。我嘴角的笑被Lily 捕捉,讓我們共同數起了香港那些美好的地方:長洲,紅石門,大澳漁村…..紅石門的沙呈礦物紅色,貝澳的沙卻是火山灰般的黑色細膩…..我漸漸明白了爲何香港觸動了Lily他們選擇了沙做這樣的一個展覽。
沙是多麽不起眼的物質,卻一直同時存在於我們的自然和人類的活動中。香港無非就是建造在沙上的一個城市,人們用沙填海,也用沙做成各種建築材料,建築起一棟棟高樓,創造了稱之爲東方明珠的地方,它看似如此堅固,卻都只不過都是沙之城堡而已。
展覽中有一張叫做”Anthropocene”的圖表現的大概就是這個概念,Anthropocene是一個很新的詞匯,中文一般翻譯成「人新世」或「人類世」,意指我們在人類活動造成地球生態巨變之後,可能已經進入的一個嶄新地質年代。
圖中描繪地球的內部結構,沙、岩石形成過往的世紀,而在這中間,出現的城市,正正建立在這一片沙中,卻也影響着整個地質的變化。Lily指着這片城市說:「你就把它看成香港吧!」
設計環境
在人新世的概念中,人被認爲是一種地質作用力。説到這一點,Lily回憶起他們到香港才兩個星期,就被拉去郊野行山,他們驚訝於香港原來有這麽多森林,然而這些森林都是年輕的再生林,有些樹種都不適合在香港種植。
因此他們開始了和嘉道理農場的合作,研究香港的森林,從而尋求對香港森林樹種、密度、高度、光線分布的各種設計。他們稱此為”Designing Environment”(設計環境,https://designingenvironment.com)。對於人這個作用力,他們更相信通過設計,它可以產生一種對環境和對地址的長遠正面作用。
展覽原定於這周末結束,現在又延期到了本月底。遺憾的是,這件「變態」沙的藝術品無論多美,還是像我們生活中的很多物品一樣有着一個期限。那麽,到期又會如何處理它呢?設計師們有個新界有農場的朋友說她全要了,會拿去修葺農場之用。這樣,這些沙又回到了它平常的用途,仿佛生命往復一般,又獲得了重生。
這個展覽會移師其他地方舉辦嗎?Lily說她也希望這個展覽會被更多的觀衆看到,讓更多的人能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但是,」她指着沙桌中玻璃沙樣本,「也許,我們下次再做這個展覽可以用這個再生沙」。這些由香港環保署贊助提供的回收玻璃壓碎碾磨而成的沙,散發着美麗的綠色和啡色光澤,讓人感概。
它們本來就是自然中的沙,高溫燒製成玻璃,人類使用之後又被回收再生,重新回到沙的形態。世界萬物,都如沙一般,循環往復,建設,創造,傾塌,回歸,我們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和永恆相處,依托環境本身設計而不過度介入環境,是人新世中最重要的課題。
一沙一世界
在門口告別Lily, 她苦笑着讓我看沙造型上那一排排紛亂的腳印。這個展覽吸引了不少人來打卡,好多觀眾爲了取到靚景,隨意踏入了藝術家們辛苦塑造的形狀中。她坦言,有些觀眾非常愛護,哪怕不小心踩到也會很細心想要補救整理;有些就非常粗心粗魯,也不顧四處放着的提示牌,亂踩一氣。
這些行為放大到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大概也是同樣的情況,她輕輕嘆了口氣,「只是我今早才剛做出形狀,沒想到下午就被破壞成這副樣子」。唉,人啊人…….
我又想起了布萊克的那首詩,「一沙一世界」,這世界是天堂還是地獄,根本在於人類自己。這個小小的展覽意味深長,它是藝術,是設計,是科普,也是用最微小最謙卑的物質為我們帶來了一堂最值得深思的哲學課。
Sand
策展人:Wataru Shinji and Lily Zhang
展覽主辦及贊助方:The Xevarion Institute、The Catalyst、3rd Wave
地 址: 上環普仁街2號
時 間:逢星期三至星期日(12:30-18:30)
展期將延至4月30日, 參觀敬請電郵[email protected]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