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Feb 24 2025 10:10:3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革命電視劇《外交風雲》與現代政治

如果作為教學備課,看電視劇絕對是比單看文字賞心悅目,這個耐性是值得花的。教師自己有了在歷史時空「生活」的經驗,把歷史中的人物變成了「活生生」的朋友,才能事半功倍向學生解說一段段的歷史。

上文(見本欄2022年1月5日《新中國的英雄人物》)提到,一位由原來任教「通識教育科」的老師,轉型到任教「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自我準備第一階段:透過觀看《建黨偉業》、《建軍大業》及《建國大業》等一系列電影對近100年的新中國歷史有一個概要的了解。而第二階段,就是繼續透過不同的「革命電視劇」螺旋式的深化記憶,至少,望到一張劇照已可知當中的是什麼角色和大約什麼時期。

每一個人都有看電視的經驗,但「電視節目也有很多種」,有的一小時一個單元,簡簡單單;有的數十集一個故事;有的可以是由多「季」,甚至是由多「輯」電視組成,集數可以上數百、甚至上千集,而更重要的是這數百、上千的故事內容是可以互相對照,構成一個極大的系統。

香港人節奏比較急速,耐性較少,難以花大量時間去追一套史詩式的電視劇。但如果作為教學備課,看電視劇絕對是比單看文字賞心悅目,這個耐性是值得花的。教師自己有了在歷史時空「生活」的經驗,把歷史中的人物變成了「活生生」的朋友,才能事半功倍向學生解說一段段的歷史。再者,如果老師在「自我增值」完之後,能把有關歷史重要事件的電視劇片段儲存下來,在課堂上播放給同學看,豈不是「一石二鳥」之舉?

從《中國1945之重慶風雲》到《外交風雲》

上文提到,為了進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備課,我在看完《建國大業》後因着演員飾演蔣介石的演員張國立的緣故開始看有關「國共雙十協定」共30集的《中國1945之重慶風雲》。

《中國1945之重慶風雲》電視劇照(網絡圖片)
《中國1945之重慶風雲》電視劇照(網絡圖片)

《中國1945之重慶風雲》後,我就思量着接下來可以看哪一套電視劇。而由於「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第二主題「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的第三個課題是「參與國際事務」,主要是探討新中國的外交發展,於是我決定了下一套要進修的目標就是講述新中國成立後至70年代新中國外交發展的48集《外交風雲》。

有趣的是,雖然2011年的《中國1945之重慶風雲》及2019年的《外交風雲》相距8年,但在主要角色中,除了蔣介石的角色不再是張國立擔任之外,毛澤東、朱德、劉少奇等等的角色根本就是《中國1945之重慶風雲》同一人,只是周恩來找了另一個演員來演。看到這裏就更有荷里活超級英雄電影的感覺,因為他們也是一個角色只用同一個演員的面孔,同一個面孔就會出現在不同的電影內。

《外交風雲》與2022北京冬奧

《外交風雲》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當中提及到新中國建國之後國家的主要外交進程。縱然「通識教育科」《現代中國》 單元中主要也是提及改革開放後的中國,但主要是集中在國內經濟方面,同樣重要的國際外交情況則比較少涉獵。

《外交風雲》講述1949年至1976年周恩來總理逝世期間的外交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如何從第一天開始,面對極大的困難,在西方國家陣形與社會主義陣形的意識形態矛盾中,一步步建立與其他國家的關係,達致現在接近G2的格局,其精彩性不比美國超級英雄電影的「終極之戰」弱。

其實1945-1949年間的三次國共戰役也已經是一次「終極之戰」。對於之前任教「通識教育科」或現在任教「公民及社會發展科」的老師,這段歷史、這段時期可能都尚未出生,但由於與今天可能只是相差50年左右,當中的事件可是與今天的世界格局有着極大的關係。

《外交風雲》中提到新中國建國後如何艱難的一步一步從有美國撐腰的「中華民國」取回國際上應有的地位,周恩來總理如何帶領外交部的駐外國大使堅定中國的外交立場;如何在自己面臨國家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也要協助同是發展中國家的非洲國家建設鐵路;1955年萬隆會議;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1971年聯合國2758號決議;1972年尼克遜訪華;1975年討論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外交風雲》電視劇照。(網絡圖片)
《外交風雲》電視劇照。(網絡圖片)

電視劇見到的雖然是簡化了、戱劇化了的真實事件,但透過電視上活靈活現的角色,我們對於國際上與中國外交關係密切的國際人物(如斯大林、赫魯曉夫、基辛格、尼克遜)也有了一個很具體的概念,感受到毛澤東對於中國脫離擺脫外國勢力控制的堅持,和周恩來努力貢獻國家的鞠躬盡瘁。

當然,歷史上不能否認,新中國在外交上取得重大突破的年代(1971年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遜訪華)也正正是「文化大革命」(1966-1976)的年代。中國共產黨不否認「文化大革命」的出現,所以本着「實是求是」的精神,在《外交風雲》部份集數中,不應該在那個時代出現的人觀眾不會見到,「毛主席襟章」也在劇集的後半段常常出現。

作為之前對新中國背景認識不深的老師,如果抱着好奇求真的精神欣賞劇集,再上「維基」或「百度」搜尋一下資料,其實可以立體了解不少新中國歷史背景。

從《外交風雲》,我們可以感覺到為何新中國成立後,新中國仍不斷提倡「革命」。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面對西方群雄,如何在毫無勝算的情勢下增強實力,達到與「已有勢力」平起平坐,這可是一個很吸引和很值得用來吸收經驗的課題。

什麼時候要強硬、什麼時候要妥協,什麼時候要犧牲,可是管理學上與政治上的一大課題。落筆之際,2022北京冬奧及冬殘奧剛完結不久,看着我國運動員的努力摘金,回首新中國建國領袖們為國家的國際地位努力搭建的平台,感受更深。

陳奕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