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為藝教育顧問陳曦
M:特邀主持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秘書長、《財經》雜誌主筆馬國川
M:您作為一個小提琴演奏藝術家,是怎麼一個成長的過程?
C:孩子很多時候會完成父母心願,我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我父親也從事藝術相關行業,但當時趕上文革,他學藝術的過程也比較艱難,所以有了我之後,特別希望我能子承父業,或者說去完成他還沒完成的事業。
沒有生我之前,他就已經想好讓我拉小提琴了。聽母親說剛生完,我從產房抱出來的時候,父親第一件事不是看我臉長甚麼樣子,是先從包裹裏拆開看手長不長。我從小就被父親引導聽音樂,甚至從胎教就開始聽音樂,往這方面去發展。但我在美術上缺失,從小到現在都不會畫圓,畫畫就更不用提了。
M:很多藝術大師的父母,對他的藝術教育會比較嚴格,你的父母在這方面也對你要求比較嚴格嗎?
C:是比較嚴格。因為音樂,尤其是演奏藝術,可能跟美術等不一樣的,是對童子功要求特別重要。這可能也是很多父母着急的原因。一定的時間之內,如果你在十歲或者是在八歲之前,不掌握一些特別有用的技巧,你以後是沒有辦法發展下去的。所以為甚麼音樂或者演奏藝術,會比其他更嚴格,因為它等不了,不可能等你明白事之後,再開始練這些東西。
和郎朗一起成長的歲月
M:陳老師你在藝術道路上,有沒有感覺到家庭的壓迫感,或者有過逆反心理?
C:從來沒有過。可能我比較另類,又喜歡音樂。我覺得環境特別重要。現在的孩子跟以前可能不大一樣。我和郎朗是在瀋陽一起長大的,當時不是在我家就是在郎朗家,我們幾個小孩拉琴、彈鋼琴、玩兒,父母和家長也討論音樂,我覺得這種氛圍特別重要。家長要給自己的孩子創造出一個有音樂氛圍、有藝術氛圍、或者有美術氛圍的環境,這個特別重要的。
小時候,我一直以郎朗為榜樣。假如朗朗跟我說他今兒練了八個小時的琴,而我練了六個小時,我就會覺得我還不夠,會去追趕,不會說自己練的時間夠了,或者抱怨練得太久,很累、很苦。我們那時是良性的比較,而不是現在很多家長和孩子間的攀比。
中西音樂教育差異
M:西方的藝術教育和國內有什麼不同?
C:我覺得他們有一點跟我們不一樣,就是他們接受藝術教育,比我們要早得多。他們很多人在沒出生之前,就接觸藝術教育了,而他們接受藝術教育最早的地方在教堂。在宗教方面,幾乎十個歐美人,有九個會進教堂。我在美國時經常去教堂。雖然我不是非常虔誠,但教堂裏面的壁畫、建築,播放的音樂、人們唱的讚美詩等,都讓人震撼。或許教堂是最早也是最好的接觸藝術的地方。
在教堂唱歌的人們,都帶著一種非常神聖的感覺去唱,而且每個人去教堂也是非常、非常正式。對外國人來說,從小就在這個氛圍當中長大,從小也就有了音樂和藝術的意識。而且很多時候,我們的音樂家、美術家都是以宗教題材來創作的,宗教給人很多啟發。據我所知,在國外,音樂和美術是每個人必須要學的。
我在耶魯當研究生的時候,有個跟我一樣拉小提琴的同學。我問他大學在哪兒上的,來自哪個音樂學院。他說自己是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的專業是化學。畢業之後,他一學期拿了64個學分,而我們的要求是一學期拿16個學分。他主修小提琴,但他甚麼都學,包括希臘語、希伯萊語,他的兼職給別人彈鋼琴伴奏。畢業找工作的時候,他說自己獲哈佛的護士學院錄取了。
還有另外一個我的同學,也是拉小提琴的,算是我的一個師妹。她是韓國人,畢業之後去了濱州大學的醫學院讀牙醫,現在已經拿到牙醫執照了。所以說在西方來講,他們的教育完全是全面的教育,而且想學甚麼他隨時可以換。
給家長的建議:不要給孩子選太多藝術種類
M:陳老師,不管是家庭環境還是朋友間的圈子,氛圍確實很重要。但很多家長讓孩子接受藝術教育時,也出了很多問題。您怎麼看待?
C:首先我覺得,現在家長給孩子選的東西有點太多。現在的小孩,甚至比領導人還忙,早上起來學完英語就開始學鋼琴、學美術、學小提琴等藝術門類。家長應該理性的選擇幾個或者一兩個就夠了。
其次,學習音樂,最重要方法要正確。社會上很多培訓機構,說是培養興趣愛好,但沒有標準。有次我陪一個朋友,去商場的琴行試課,那兒的鋼琴老師說你隨便彈就行,彈錯都無所謂。但我看來,這背離了藝術教育的底線。雖然聽完孩子可能很快樂,但這種快樂建立在欺騙之上,而且老師教的彈奏方法可能錯誤,這是需要注意的。
如果是非音樂家庭,家長如何給孩子創造好的音樂條件?我覺得有一點非常重要:聽音樂會。現在全國尤其是北京,音樂會非常多,畫展也不少,不像我們那個年代,一年能聽幾場音樂會不得了了,而且門票也非常貴,現在已經好了很多了。現場聽音樂會,是很好的熏陶。這是聽唱片、網上欣賞等無法實現的。
M:我們這期的話題是藝術教育的顏色。您怎麼理解這個「顏色」?
C:我的想法就是水的顏色,因為教育在不同環境,是不一樣的。水是透明色的,也是純淨的,當然也是受環境影響的。
原文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