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常態變成常態

站在教育前線,要思考的是,當「新常態」變成「常態」,我們可多做些什麼,以保有「日常」的優勢,又能善用「新常」好處,為疫情下的校園生活補白?

長久以來,學校生活,上課下課,習以為常,疫情逆襲,搗破日常,挑戰慣性。兩年前疫情之始,由實體課到全線網課,不能華麗轉身,因為從器材、設備、平台,以至知識、技術、支援,處處不足,舉步維艱。兩年後的今天,師生大抵習慣線上學習,技術操作亦熟能生巧。

無論順逆  守住辦學

走過艱辛,從反覆實踐中積累經驗,是以第五波疫情猝然而來,學校、師生已有相對足夠的心理預備,隨機應變,已無昔日的倉皇。惟站在教育前線,要思考的是,當「新常態」變成「常態」,我們可多做些什麼,以保有「日常」的優勢,又能善用「新常」好處,為疫情下的校園生活補白?

個人以為校園移至線上,不應把重點只放在教與學,畢竟學校的功能是培育學生全面成長,只側重教學,是未能發揮學校的功能。學校的辦學方向宗旨、關注事項、培育學生的重點,師生、同儕、家校聯繫,以至校園氛圍的營造等等,如何在線上虛擬空間安家落戶?這是面對第五波疫情及未來一切不可測的挑戰所要思考的問題。

在仝人的努力下,服務的學校這兩年抗疫以來,以變中守常為目標,期望無論環境順逆,都要守住辦學的理念,線上線下,都要照顧學生成長及學習的需要。

時間表是學校秩序的藍圖,疫情之初,師生技術未足、習慣未成,所以採納半日網課模式。當技術到位,仝人擔心長期半日課,學生「學力」或漸消減,寶貴的青春歲月空白單薄,故自9月開始,無論網課或實體,都按正常全日時間表上課,並相信守住線上紀律,就能守住學習。

學校重視價值教育,更重視整體氛圍的塑造,故在何種上課模式下,仍堅持每天早會、早講、早讀,周會亦如常舉行。師生都練就機動靈活,能實體就實體,不能實體的就改線上。農曆年假後全面網課,變種病毒傳染性高,連老師都大多在家工作,然早會、早講、周會不因疫情而失色。

應變突發  已成日常

師生克服限制,以早會為例──直播、錄播、學校現場與在家同步對話,時事生活分享、活動推廣、閱讀推介……全校參與,短短10分鐘,依然精彩。一切如常,又多於日常。

學校一向重視學生多元發展,日常課外活動多達40幾項,學生人人參與,發展興趣、開拓潛能,校園生活,豐富多姿。在去年疫情嚴峻的情況下,老師們絞盡腦汁,守住日常。疫情下大部分聯課、社際活動,改以線上進行。

各類樂器線上培訓班、合唱團線上練習,從無間斷;家政老師化身主播,鏡頭前示範烹調;各類運動活動,變作線上技術策略分析、體能練習、賽事共享……。至於學校大型活動,陸運會改為學校競技日,旅行日改為學校活動日;疫情較嚴峻時,新春全校洗邋遢,改為線上心靈洗邋遢,傳統春茗活動、教職員團拜,也改作線上舉行。

窮則變,變則通,線上不如實體,但突破思維,也能維繫師生、家長及校友的情誼。校園應有的連繫感、歸屬感、幸福感通過網絡連線,得以凝聚提煉。

學、教、評環環相扣,解決了線上教學,測考是另一挑戰。不少看法對線上測考的可行性、公平性及效果存疑,故多卻步。個人認為從教育的角度看,現在面對的既是新常態,學生也得學習,我們教導學生要誠實、要不欺暗室,這不正是價值教育最好的實踐機會嗎?

我們也得信任學生,讓學生明白自己可以做到,並理應做得到。過去兩年,疫情輾轉,加上照顧跨境生需要,學校曾採全校網考、異地同考等各種考核模式。考務工作,受兩地疫情影響,突發與應變,對師生而言,已是日常。

完稿之時,政府宣布疫情嚴峻,3、4月提前放暑假。有着兩年遊走線上線下的經驗,調動校曆、課堂、活動等,並不份外憂慮。

疫情無礙追夢  師生順逆同行

心中念茲在茲的是應屆中六生──公開試能如期開考嗎?過去3年高中生活,崎嶇顛簸,實體課上了多少?全天課又上了多少?高中生活應有的回憶片段、歡聲笑語,他們有經歷嗎?最心疼跨境同學們,上京赴考般暫別家人來港備考,或寄居親友家,或租住條件不甚理想的臨時居所,備考壓力、佳節思親、疫情寒冬……每念及此,心中戚戚!

因着疫情,學校模擬試日期及形式一改再改,同事們為中六同學安排模擬試前線上打氣聚會,我總結時說:「磨難生忍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等過程,才能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同學現在經歷的,是校長、老師、父母都未曾遇過的挑戰。」

「但我深信在艱難困頓中成長的種子,更能茁壯長成參天巨木,更能綻放燦爛的花朵;我亦深信在憂患中成長的同學們,將會更勇敢、堅毅、靈活、樂觀,也會有更高的抗逆及應變能力,以應對人生的處處考場。記着,疫情不會窒礙同學追夢、圓夢,因為無論順逆,我們同行!」

抗疫如打仗,政府強調現在是戰時狀態。戰時教育是怎樣的?記起孔子受厄,弦歌不輟;西南聯大,亦於戰時成立。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與病毒抗戰的我們,仰止先賢,珍惜當下,長路漫漫,與同路人互勉。

陳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