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方位學習和體驗式學習中 體現價值觀教育

在體驗之中學習,同時亦運用所知所學落實在行為上, 以作更好的實踐與體驗,「知」與「行」相輔相成,互為因果, 可帶來源源不絕的學習好處。

「全方位學習」在學校課程中展現的是一種以學習為本,富靈活而全面的緊連式課程策略。

本文嘗試以為學生舉辦的「大澳自然生態與漁村文化體驗」活動為例, 思考如何將全方位學習、體驗式學習與價值觀教育作有機結合,意即根據現有的學校基礎課程,藉着組織全方位學習活動,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心智發展,並擴闊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展視野,發展潛能,同時又延伸全人發展的學習經歷,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大澳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及漁村文化的動人魅力。
大澳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及漁村文化的動人魅力。

全方位學習的精髓

「全方位學習」係以學生學習利益為大前題,配合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心智發展需要,教師在設計課程時,會靈活利用廣濶的學習脈絡和善用社區資源,如考慮多元化的學習模式,或把學校課程與社會緊密連結,或把學習專家引進學校,或組織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外真實情境中學習。

「全方位學習」的目的是為學生創造多元化、活潑有趣,富動感的體驗式學習活動,協助學生能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與時並進,拓闊視野;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發揮潛能,發展所長;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

理想而言,「 全方位學習」可極致至全校動員,甚至社會全面動員,目的是促進學習者全人發展、終身學習,即「時時處處留心皆學問, 願挑戰自我終身學習」。

把學習專家引進學校,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發揮潛能,發展所長。
把學習專家引進學校,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發揮潛能,發展所長。

體驗式學習的好處

宋代朱熹道:「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知道得清楚明了,行動就踏實篤定;行動踏實篤定,對事物的了解就更加清楚明暸。明代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認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又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知是知識,行是行為,是實踐,亦是體驗,強調知與行不可分作兩事。

在體驗之中學習,同時亦運用所知所學落實在行為上,以作更好的實踐與體驗,「知」與「行」相輔相成,互為因果, 可帶來源源不絕的學習好處。

美國教育家John Dewey提出「從動手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的主張,他認為在做事的過程中需要思考, 所以學習自然會隨之而生。美國教育理論學者David Kolb提出了一套體驗學習循環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Theory),把學習視為一個透過轉化經驗從而獲取知識的過程。

體驗學習循環示意圖
體驗學習循環示意圖

體驗學習循環其中涉及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觀察與反思(Observation & Reflection)、抽象概念化(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及主動實驗(Active Experiment)四個階段。根據 Kolb的理論,體驗學習循環的四個學習階段相互依存, 學習者可以在其中任何一個階段開展其體驗學習的過程, 但是有效的學習則需要學習者完成全部四個階段。

「大澳自然生態與漁村文化體驗」教育項目

如何把全方位學習,體驗式學習與價值觀教育作有機結合呢?

在教育局建議學校培育學生的十種首要價值觀和態度中,筆者以「 堅毅」、「責任感」、「承擔精神」和「勤勞」作為此價值觀教育項目的主題,期望在「全方位體驗式學習」中,運用生活化的題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作優質反思,培育他們能從親身經歷中建構學習的意義,之後把獲得的知識、掌握的技能及培養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靈活運用於全新的情境當中,並務求完成一些合作學習任務或解決問題。

夕陽掛在漁船,醉了;人坐在棚屋中,也醉了。
夕陽掛在漁船,醉了;人坐在棚屋中,也醉了。

以下用三個例子作為舉隅說明:

體驗項目一:大澳遊蹤(漁村探索)

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讓學生對大澳漁村有初步的概念及認識,為之後的體驗項目奠下基礎:透過有趣的小組比賽形式,每個小組要根據提示,合作找出大澳不同著名景點,如跨涌橋、 舊警署、方便所等,並需全組合作完成一些挑戰任務,例如:擺出指定姿勢拍照、與大澳居民作簡單互動等,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遊歷中,以另一種方式體驗大澳文化。

另一方面,由大澳原居民擔任導賞員,帶領學生參觀棚屋及新基大橋,分享漁民生活智慧故事(如何解決地基不穩的問題? 如何自資募集款項,親手建造新基大橋,大大方便居民的出入?),又透過與學生分享漁民日常生活的軼事(為何早出捕魚? 不同季節有何限制?如何製作及修補魚網?),藉此讓學生體會大澳人是如何堅毅地面對生活上的各項挑戰,並努力保存各項漁村文化。

大澳人自資募集款項,並親手建造新基大橋。
大澳人自資募集款項,並親手建造新基大橋。

在如上活動中,老師提醒學生盡其本份,努力堅持完成體驗項目內的所有任務,同時也讓學生親身感受相關價值是「勤勞」(付諸實行、決心、 專注、肯花時間下苦工、以智慧解難)、「堅毅」(忍耐、有毅力、 不輕言放棄、抗逆力強、迎難而上)、「責任感」(認真積極, 用心盡力、做好本份,完成責任)和「承擔精神」(願改善環境、 助己助人,願為自己、家庭、社會而努力)。

體驗項目二:文化體驗(曬鹹蛋)

教師可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因製作魚網而多出來的蛋黃,應如何善用及處理?(引起動機,思考如何解難) 之後讓學生親自嘗試大澳人曬鹹蛋的方法,體會大澳人物盡其用、延長食物使用期限的生活智慧(具體經驗,動手做)。

在過程中,學生拍下照片或影片,並在學習日誌中記下所思所感(觀察、 感受與反思),整理當中的收穫(抽象概念化)。最後, 學生將製成品帶回家,與家人分享背後的故事,並一起品嚐鹹蛋, 提供機會讓學生深化當中的體會(主動實驗)。

此活動的相關價值是「勤勞」, 讓學生體會大澳居民齊心分工合作的精神,共同解決因製作魚網而多出來的大量蛋黃,藉以學習並培養一種樂於嘗試,以智慧解難的積極態度。

大澳人「打蠔仔」和「捉蜆」後便會用來「煎蠔餅」或作「蠔仔蒸蛋」和「炒蜆仔」 。
大澳人「打蠔仔」和「捉蜆」後便會用來「煎蠔餅」或作「蠔仔蒸蛋」和「炒蜆仔」 。

體驗項目三:文化體驗 (兒時手作遊戲)

以自製玩具作切入點,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與學生分享大澳人在小時候的玩意(魚絲穿過蓋掩, 讓蓋掩高速轉動,似「風箏」的玩法), 之後將大澳人的兒時玩意與學生的玩意作比較(自行製作vs垂手可得、團隊活動vs個人活動), 讓學生對自己的生活有所反思。

思考問題:展示現今學生喜歡的休閒物品的相片,如:手機、電腦、遊戲機, 帶領學生思考,若他們不再擁有這些物品,他們的生活會如何? 他們會如何渡過他們的閒暇時間?

此活動的相關價值是「勤勞」,讓學生明白在物資困乏下,上幾代的香港小朋友,連玩具都要自己花心思,利用僅有的物資自行製作(要玩就要付出), 讓學生學習並培養一種以創意和勤勞為樂趣的正面態度。

兩個可愛小男孩也愉快地投入「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傳統活動 (香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個項目之一)之中 。
兩個可愛小男孩也愉快地投入「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傳統活動 (香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個項目之一)之中 。

周慧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