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國務院,2017):「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內地學者於天、柳清(2019)謂這份官方文件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如何發展的主要內容及重點任務,為國家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 指出了清晰的方向。
何謂嶺南文化?
嶺南文化是指中國五嶺(大庾嶺、騎田嶺、越城嶺、萌渚嶺、都龐嶺)以南地區文化,並以廣東文化為主。廣東文化包括有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而廣府文化又以廣東文化最具代表性。當我們深入研究廣東文化之時,廣府文化必佔一重要地位。
廣府文化的發祥地首推廣州荔灣,是嶺南文化最集中、最具代表性地區之一(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荔灣區人民政府,2019)。李權時、李明華、韓強(2010,頁14)亦指出:「從文化哲學的角度去界定,嶺南文化就是一個標誌着嶺南人的本質力量發展水平的社會範疇,是嶺南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嶺南人社會實踐的產物,嶺南人活動方式的總和。」
正因為嶺南是一個中國南方沿海的文化地域,中國最南之端,南近南海,西至雲貴,東鄰福建,北為南嶺。所以造成嶺南在中國沿海經濟位列首位(鄭德華,2008)。
傳統嶺南文化的特徵與影響
李權時、李明華、韓強(2010)等學者指出,從嶺南文化的基本特徵:重商性、開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創新性、務實性、享樂性及直觀性,可以掌握嶺南文化的本質與其發展的規律。
他們認為因為嶺南文化的重商性,影響了嶺南人的價值觀與行為;因為嶺南文化的開放性,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通道及橋頭堡;因為嶺南文化的兼容性,可說是兼容並蓄的「異質異地」文化;因爲嶺南文化的多元性,使得嶺南文化生動活潑而富活力;因為嶺南文化的創新性,使其在自然物質文化、社會生活文化、精神文化等,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始終是先行者。
同時,由於嶺南文化的務實性,以世俗性和實用性為主,因此富有重實際、實利、實惠的精神;加上嶺南文化的享樂性,優點是會為美好及幸福生活,而積極工作,缺點是沉於享樂而流於奢侈。亦因為嶺南文化的直觀性,使得嶺南人對文化活動,多以直觀性的方法作選擇,以感官取代心靈的判斷。
由於前述嶺南文化的基本特徵間的相互影響, 因此有力地推動着嶺南文化的發展(李權時,2021)。
嶺南文化的傳承與新發展
新嶺南文化早於2005年已有人提及,至2013年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尹建華,2017,頁87)再度提出新嶺南文化。新嶺南文化是指改革開放以來的嶺南文化,而嶺南文化相對地是指改革開放前的嶺南文化。
黃建榕、莫小俊(2015,頁46)等學者將新嶺南文化定義為:「在傳統嶺南文化的基礎上,在社會發展現代化的進程中,由新嶺南人在新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資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表現為嶺南文化的新發展、新變化和新現象……嶺南文化是傳承和創新的前提和基礎,新嶺南文化是傳承和創新的結果和形式。」
新嶺南文化與嶺南文化,最大分別就是新嶺南文化是有傳承與發展(覃輝銀、符妹,2015)。
塑造人文灣區的人文精神
國務院2019年曾在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共建人文灣區」,其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是含有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良的傳統文化。人文灣區的特色就是以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廣州、深圳、香港及澳門)組織一個城市群,以達到行政異城、經濟社會人文同城的目標。
學者陳杰英指出,正因為大灣區的地域、民俗、人緣、語言、文化等都相近和同源,因此灣區的人文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保護文化遺產,宣揚人文灣區的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具嶺南文化的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活動,均應予以彰顯。
國務院亦提出,因清新型政商關係及廉潔等文化孕育於灣區,使灣區居民文化素養及文明程度得以有所提升。
結語
隨着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於2021年11月30日公布「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整份文件89頁中提及「中華文化」共25次,強調「以中華文化為主幹培育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和態度」。若9年的「人文灣區教育遊課程」真的實行,人文灣區的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會是課程不可缺的部分。
在「認知」、「情感」和「實踐」層面,可以加深學生對「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所提到的10個價值觀的認識及情感的產生,繼而付之實行。
希望藉由彰顯嶺南獨特文化魅力,增強大灣區文化軟實力,進一步提升居民文化素養與社會文明程度,共同塑造和豐富灣區人文精神內涵。同時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大力弘揚廉潔修身、勤勉盡責的廉潔文化,形成崇廉尚潔的良好社會氛圍,共同維護向善向上的清風正氣,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推動廉潔化風成俗。
參考書目
- 尹建華(2017):〈關於廣州新嶺南文化中心建設的幾點思考〉,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第19卷,第2期,頁87-92。
- 李權時(2021):〈嶺南文化歷史哲學三題〉,《探求》,第5期,頁83-89。
- 李權時、李明華、韓強(2010):《嶺南文化》(中國:廣東人民出版社)。
- 於天、柳清(2019):〈人文灣區建設視角下的嶺南文化育人研究──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佛山為例〉,惠州學院學報,第39卷第4期,2019年8月,頁103-107。
- 陳傑英(2020):〈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層發展機制:文化與金融融合〉,新經濟,2020年6月,頁46。
- 國務院(2017):《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國:國務院。
- 國務院(2019):《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國務院。
- 覃輝銀、符妹(2015):〈嶺南文化多元融合的特點探析〉,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第17卷,第1期,頁101-112。
- 黃建榕、莫小俊(2015):〈新嶺南文化引領廣州新型城市化建設的SWOT分析〉,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第17卷,第4期,頁45-51,83。
- 鄭德華(2008):〈省、港、澳:近現代嶺南文化核心及其對外文化交流〉,饒宗頤主編《華學》第九、十輯 (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 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荔灣區人民政府(2019):《廣州市嶺南文化中心區(荔灣片區)發展規劃(2019-2025 年)》中國: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荔灣區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