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缺和軟預算的恆常態

科氏是從二戰中猶太人被大屠殺的經歷中逃生出來,沒有正式上過西方經濟學的課,對許多經濟現象的觀察和總結,是他天真的、自然的經驗結晶。也許因此緣故,放在今天的時局中,仍然拳拳到肉!

近日熱議的話題之一,是國內是否在即將進入冬季之際,又重遇一位「老朋友」──糧食短缺。這令人詫異的現象雖然很快得到官方否認,但亦不期然令人想起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實尚有不少地方亟待改善,表面上局部的富裕,其實隱藏了不少的內部矛盾和張力。

短缺經濟學之父

説到短缺,不得不提起10月中逝世的匈牙利隱世超級巨星,享年93歲的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雅諾什・科奈爾(János Kornai)。「隱世」,因為科奈爾不是媒體寵兒,他雖然在歐美和中國內地的學術界甚至政策層享譽盛名,是「唯一在新古典、新制度,在計劃、改革、轉軌等方面同時作出過開創性貢獻」(大陸學者許成鋼語),但對歐美主流媒體以至普羅大眾而言,科氏還是另類和小眾的。

科奈爾1979年的作品,就直接叫做《短缺經濟學》(原匈牙利文),而其1990年的The Road to a Free Economy就有16種語言的翻譯。當中他提到的兩個現象,至今仍然有栩栩如生之感。第一,在計劃經濟體體內,短缺是恆常會出現的。簡單而言,那是因為計劃追不上現實,計劃者或把價格訊號扭曲,或主動地把某分部的需求擴大(或遏止),供給追不上了,導致短缺。

第二,是軟預算約束(soft budget constraint),即在計劃經濟體裏國企、銀行或大型事業單位中揮之不去的常態,這又相對於硬預算約束之在市場經濟中佔主導的地位。以上兩個現象,對照近兩周疑似的糧食荒,和近年國內許多大型企業的「大到要不要倒」,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科奈爾在歐美的影響力,似乎局限在頂尖的學府裏。倒是他的同門和徒弟,卻身份顯赫。當中包括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艾力・馬斯金(Eric Maskin)。學院在評審辭中指馬斯金的貢獻,是他把經濟現象,以微觀的機理導出(人話:用數學模型代替文字);當中,又以他用最擅長的符號學,把科氏的軟預算,寫成評審團喜歡的外星文,是為馬斯金除了博弈論以外獲獎的基石之一。

科奈爾在歐美的影響力,似乎局限在頂尖的學府裏。(中歐大學圖片)
科奈爾在歐美的影響力,似乎局限在頂尖的學府裏。(中歐大學圖片)

影響幾代風雲人物

科奈爾對計劃經濟轉軌深刻的觀察,影響了幾代中國大陸的經濟風雲人物。像上一輩經濟學泰斗吳敬璉的80大夀,就是由科氏致賀辭。上面提到的哈佛、港大、倫帝理工教授許成鋼,是由科氏當博士導,而許的名作「地區性分權的威權體制」(RDA),亦是在科的多番「批評」(許氏語)下出爐的。與許齊名的經濟大師錢穎一,作為清華經管學院的前封面人物,原來在美國求學時,也是科的助理。而今日少數受外媒重點追蹤、能中擅英的李稻葵教授,也是科的門生之一。

科氏是從二戰中猶太人被大屠殺的經歷中逃生出來,沒有正式上過西方經濟學的課,對許多經濟現象的觀察和總結,是他天真的(科氏語)、自然的經驗結晶。也許因此緣故,放在今天的時局中,仍然拳拳到肉!

(本欄早前出街後,始見《經濟學人》在金融版為科奈爾的撰文,題目是”The Inbetweener”。《經》文雖也載有科翁的生平點滴,與同樣引述許成鋼作為科氏在大陸的入室弟子,但卻沒有提到他與諾獎學人的淵源。)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艾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