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去高先戲院,吃一驚,怎會令我回憶起灣仔影藝?
還記得《搶錢家族》嗎?應該是這電影當年令我認識新鴻基中心的小影院影藝,還記得那個賣票的向街小窗,還有在門口那位渴睡的收票伯伯,入了去便有兩個門口,拉開了天鵝絨的門簾,便是我另一個空間,為我帶來失望、淚水、溫馨……,為我從呆滯刻板的現實中帶了去一個樂園,永不想離開,還記得走出了影藝,在灣仔運動場旁走了幾個圈,心情還未平復……。
《搶錢家族》是一個名頌一時的神話,一齣不起眼、沒明星的電影,上映了524日,29萬人次入場,票房超過1000萬,沒宣傳,只靠口碑,跟上年南韓揚威國際的電影Parasite(港譯《上流寄生族》)一樣,都是基層的一種抗議,當時90年代的拼搏,到2019年的出位血腥暴力,都是一種基層挑戰貧富懸殊的反應。有時候,很懷念的不是影藝的文藝角落,而是在中產的灣仔寫字樓區,竟夠膽子暗藏了一種反叛!
食人森林裡的文藝小清新
當年影碟昂貴又不普及,更沒有網上平台,串流電影平台更是沒有,想看小眾電影,怎辦?外國有Art House戲院,還記得我是在倫敦的小戲院裏首次看到《紅高梁》而認識張藝謀的。怎會香港沒空間來間Art House??
當年的「影藝」,我是跑了去才看看是啥電影上映,便買票入去,是那種人家為我選了電影的心態,入了去,才被好奇心帶着,進入新領域,是那種「你推介,我尊重」的心情,當然有失望,但大部分時間有驚喜,期待著高先戲院也會為我們做領頭羊,不要忘記香港這城市,人口不夠倫敦紐約多,但裏邊還有一些人數不多但還留有點文學愛好傾向的小眾,我們在煩擾的食人森林中需要跑出來舒一口氣,讓我們腦子轉快點,眼光開寬闊點,讓我們眼濕一回,甚至留下一兩滴淚,心中一番感受要良久才平復,選址在剛變年青Trendy西灣區的高先,要為我們帶來叫好又有文學價值的電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