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經典開始—— 「唐詩三首」之 杜甫《登樓》賞析

杜甫《登樓》一詩,詩題為登樓,是首七律,作者寫登樓所見,藉登臨而慨時事,是一首傳誦後世的名作。

在「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中,唐代詩歌選了三首,都是名家名篇。本文介紹的是杜甫的《登樓》。

第三首《登樓》(杜甫)

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1)

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2)春色來天地,

玉壘(3)浮雲變古今。

北極(4)朝廷終不改,

西山寇盜(5)莫相侵。

可憐後主(6)還祠廟,

日暮聊為梁甫吟(7)

注釋:

註1:客心:客居者之心。

註2:錦江:即濯錦江,流經成都的岷江支流。成都出錦,錦在江中漂洗,色澤更加鮮明,因此命名濯錦江。杜甫的草堂即臨近錦江。

註3:玉壘:山名,在成都平原的灌縣西北,距成都百餘里。山下有玉壘關(也叫七盤關),是西蜀通往吐蕃的要道與軍事要衝。

註4:北極:北極星,古人常用以指代朝廷,這裏比喻唐皇朝。

註5:西山寇盜:指入侵的吐蕃。

註6:後主:後主,指劉禪。劉備死後,劉禪繼位,昏庸無能,寵信宦官,朝政腐敗,終於亡國。

註7:梁甫吟:樂府篇名,亦作《梁父吟》,音調悲切淒苦。《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晚年號「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早年舉進士不第,後入長安,困居十年。安史之亂時,為叛軍俘至長安。脫險後赴靈武,被肅宗任命為左拾遺,不久被貶官華州。後棄官西行,經秦州入蜀,於成都建草堂定居,獲成都府尹嚴武表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嚴武去世後,杜甫移居夔州。後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最後病死於湘江舟中,終年58歲。

杜甫長於律詩,語言精煉,風格多樣,以沉鬱為主;其詩作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被稱為「詩史」,後世尊稱他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寫作背景

公元763年正月,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安史之亂平定;九月,吐蕃軍隊東侵,涇州刺史高暉投降吐蕃,引吐蕃人攻佔長安,代宗逃奔陝州。吐蕃重立新帝、改年號。幸得郭子儀將吐蕃趕出長安,收復京師,代宗復位。年底,吐蕃又向四川進攻,佔領了松州、維州等地。這首詩寫於公元764春,時杜甫居於成都,詩中主要詠嘆代宗出逃及復位之事。

內容及藝術特色

此詩題為登樓,是首七律,作者寫登樓所見,藉登臨而慨時事,是一首傳誦後世的名作。

詩的首聯,拈出全詩大旨。「花近高樓傷客心」寫出眼前之景,「萬方多難此登臨」點出當時局勢。「客」是詩人自稱,「傷心」點出了當時的心情,「萬方多難」道出傷心的緣故。詩人獨上高樓,觸目繁花似錦,但想到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自是黯然神傷。此種寫法,以樂景寫哀情,與《春望》「感時花濺淚」相若,同是反襯。在行文上,這裏用倒裝句式,首句先寫見花傷心;次句才說明傷心之因。王嗣奭曰:「此詩妙在突然而起,情理反常,令人錯愕,而傷心之故,至末始盡發之,而竟不使人知,此作詩者之苦心也。」

接着的兩句,描繪的是壯觀山河。詩人登樓遠望,錦江的春色鋪天蓋地洶湧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從古到今變幻莫測。這兩句詩涵攝時空,上句「錦江春色來天地」向空間開拓視野,下句「玉壘浮雲變古今」就時間馳騁遐思,江水與山雲、天地與古今相對,即景寓情,語壯境闊。宋人葉夢得盛讚此聯「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徐,不失言外之意。」

從當時的局勢而言,長安剛收復不久,而吐蕃又再度入侵,詩人難免傷心感喟,但他對大唐的國運仍充滿信心——「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上句以「北極星」像徵大唐政權「終不改」,江山終究不會動搖;下句對「西山寇盜」作出警告,勸喻吐蕃莫再徒勞入侵。此處充份表現了杜甫愛國憂民之心。仇兆鼇《杜詩詳注》引申涵光曰:「北極、西山二語,可抵一篇《王命論》。」

最後的兩句,為全詩起了總結的作用,詩人就登樓所見古跡,感時弔古,寄托深遠,既借蜀漢後主劉禪諷喻當朝昏君,更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敬重之情——「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成都錦官門外有蜀先主劉備之廟,西邊為諸葛武侯之祠,東邊為後主劉禪之祠。後主劉禪雖然昏庸,幸得賢臣諸葛亮的輔佐,故至今還有祠廟。劉禪信任宦官黃皓而亡國,而代宗亦因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等,造成朝廷內外交困、災患重重的局面。《梁甫吟》是諸葛亮躬耕南陽時喜誦的詩歌,詩人在暮色蒼茫之際,吟誦此詩,亦憑此寄意,既哀嘆當世無諸葛亮,亦感慨有諸葛之才者不為朝廷所用,這也包括詩人自己在內。正如王嗣奭所言:「又及《梁甫吟》,傷當國無諸葛也,而自傷不用亦在其中」。

杜甫一生,經歷了唐代的由盛而衰的過程,其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

《登樓》一詩,意境雄渾開闊,全詩八句,一氣呵成,毫無雕飾之感。中間兩聯,對仗工整,而情文兼茂。在煉字方面,如首句的「傷」字,為全詩定調,點染出一種悲愴氣氛;第三句的「來」字,把錦江的春色,寫得活靈活現;又如末句的「聊」字,有「只能如此」之意,道出詩人無可奈何的悲慼之感。

此詩發端悲壯,取景壯闊,感慨深遠,沈德潛《唐詩別裁》稱之曰:「氣象雄渾,籠蓋宇宙,乃集中最上之作。」評論至為適切。

附錄:

唐詩分期

唐詩大致可分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個階段。簡述如下:

「初唐」可謂唐詩的準備時期,歷時約一百年。主要詩人有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此外,還有陳子昂,他反對六朝柔弱華靡的文風,追求漢魏風骨和風雅興寄,建立剛健有力的詩風,為詩歌的發展帶來新的氣象。

「盛唐」時期,政治安定、社會繁榮,詩歌創作進入成熟期,在短短的五十多年間,湧現十幾位大詩人,可謂天才輩出,各體俱備,作品內容充實,風格也多樣。題材廣闊,流派眾多,出現所謂山水田園派和邊塞派等。前者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描寫退隱生活和山水田園,詩風恬靜清樸,作品以五言為主。後者以高適、岑參代表,描寫邊塞風光和軍旅戰爭生活,表現征人離婦的思想感情,詩風雄偉奔放,作品則以七言見長。若論盛唐時期的代表詩人,首推「詩仙」李白及「詩聖」杜甫,就如韓愈所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其創作題材極其廣泛,完全不能歸於任何一派。

「中唐」時期,政治經濟呈現衰頹的局面,是唐詩的轉折時代。大約七十年間出現了眾多的詩人,各有成就,詩歌風格亦各異。主要詩人有白居易和元稹。白居易領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詩題材寫實,揭露社會的種種弊端,風格淺白明暢,通俗易懂。此外,中唐另有幾位詩人,在風格上別成一派,如奇險派詩人韓愈、孟郊、李賀,追求藝術技巧上的創新,風格奇險冷僻;而韋應物、劉禹錫、柳宗元等,則多寫山水田園詩,風格清淡秀麗,亦具特色。

「晚唐」時期歷時約70年,政治日益衰微,詩風也日趨華艷纖巧,以李商隱和杜牧為代表,人稱之為「小李杜」。李商隱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常以歌詠歷史題材來諷諭現實,其無題詩亦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擅長律絕詩;杜牧詩風清新明麗,英發俊爽,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長於七絕。

古體詩與近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與「近體詩」對稱。指在唐代以前、同時亦在唐代繼續流行的一種詩體。特點如下:

古體詩格律上比較自由,每篇句數不限,每句字數亦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押韻也可換韻,句與句間沒有平仄對應和用詞對仗的要求,大致分為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簡稱五古和七古)兩大類,例如李白《月下獨酌》是一首五言古詩。此外還有句式長短不齊的古詩,一般歸入七古。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近體詩」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它在格律上有極嚴格的要求:

(1) 每句字數必須整齊劃一,規定五字或七字;

(2) 規定句數;

(3) 按規定的韻部押韻;

(4) 講求平仄;

(5) 部分句子講求對仗。

近體詩主要分為絕句(絕詩)和律詩兩大類:

(1) 絕句,由四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絕句,七字句的稱七言絕句。句子不講求對仗,通常在第二、四句最末一個字押韻,而且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2) 律詩,由八句組成,五字句的稱五言律詩,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每兩句為一聯,依次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或稱「結聯」),中間兩聯必須對仗,首、尾兩聯則可對可不對。七言律詩第一句多用韻,也可不用韻。律詩中還有一種「排律」,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每首十句,乃至百句不等,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須對仗。例如王維《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詩,而杜甫《登樓》則為七律。

原刊於《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修訂於2020年11月19日,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