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現場去認識香港歷史

無論從歷史文獻,以至考古發現看,香港在幾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生活,而且一直受到內地文化的影響,自秦漢以至唐宋明清,香港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戰略據點,不是「一個小漁村」的稱謂可以概括全貌的!

最新的初中中史科課程增強了香港歷史的部分。讓學生多了解本港發展的歷程肯定是一件好事,但必須把香港放置於中國整體歷史脈絡上,不宜抽空去講本地事,更要破除一直以來「香港是一個小漁村,英國人來了才發展成一個大都會」的提法,因為無論從歷史文獻,以至考古發現看,香港在幾千年前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生活,而且一直受到內地文化的影響,自秦漢以至唐宋明清,香港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戰略據點,不是「一個小漁村」的稱謂可以概括全貌的!

在此段期間,筆者抽空去了幾個與古代香港發展有關的歷史現場考察,撫今追昔,不勝唏噓!在疫情放緩之後,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透過不同路線作實地考察,以配合中史科和歷史科的教學。同文蔡國光校長在本欄有關古代香港產業,中上環與近代香港發展的文章,即可供有關老師策劃行程的參考。

由馬灣遺跡到李鄭屋漢墓

從中環坐船到珀麗灣,不用半小時便到達(也可用陸路,由青衣港鐵站坐公共交通工具到達),再由碼頭漫步走向馬灣公園也只需十多分鐘。依循路線指示,便不難找到馬灣古蹟館。1997年,在地產商興建私人屋苑前,香港政府,大學學者,聯同中國社科院在馬灣進行為期四個多月的考古發掘,收穫甚豐:發掘到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至青銅器時代的文物,十多座墓葬遺址,一個完整的女人頭骨,命名為馬灣古人。還有漢代和唐代的文物,包括兩座古窯。當年馬灣發掘登上「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榜,肯定其對香港歷史,以至嶺南文化有重大的意義。如今重要文物原件已移往尖沙咀的香港歷史探知館和歷史博物館,這裏展示的是複製品及古代農耕工具,只可惜此處管理由地產商負責,缺乏維修保養,燈光昏暗,展品欠整潔,也沒有工作人員當值,更加缺乏宣傳推廣。當天就只得筆者一人在此參觀。其實旁邊的復修的古窯仍是值得一看的。在往馬灣大街走走,可順道看看清代「九龍關」,「借地七英尺」石碑,及疑似宋代的「梅蔚」刻石,同樣可惜的是也欠缺維修,任由文物遭風吹雨打,令人感嘆再三!

和上述古蹟命運不同的是李鄭屋漢墓,畢竟這是香港考古與旅遊的一張名片,因此由康文署悉心管理,保養得宜。1988年還被列入為香港法定古蹟。這座東漢末的古墓形體十分龐大,陪葬物數量不少,當中有33件完整文物,陶屋和陶鼎模型保存完好,值得仔細欣賞。墓磚部分的側面刻有花紋和文字,包括「大吉番禺」,「番禺大治曆」等,可是香港與內地番禺的淵源。一個重要的參觀點自然就是墓穴實境。現在有人可以隔着玻璃觀看墓穴。我們可以想像這近2000年前的建築,墓中主人應該是一位有相當地位和名望的人士。而要建設一個這樣有規模的墓穴,必須有相應的工藝水平,也可由一個側面看出香港絕對不是一個荒蕪的小漁村。

李鄭屋漢墓(Wikimedia Commons)
李鄭屋漢墓(Wikimedia Commons)

由侯王廟到九龍城寨

說到香港歷史,不能不提宋末二帝逃難到九龍的一段事蹟。現在我們除了可以憑弔「宋王臺」石刻之外,還可以到九龍唯一的一間侯王廟參觀,回溯一下當年史事。在新界及離島還有數間侯王廟。筆者多個月前曾經由東涌出發,走了五個小時,到達大澳。在半山上遠眺大澳的楊侯古廟,就是建於海邊,相當顯眼,香火也很鼎感。說回位於九龍聯合道的這座古廟,已被列為法定古蹟。早在宋末元初已經存在,初期只是一間茅屋,到了康熙年代才正式建廟。

侯王本名楊亮節,南宋國舅,宋末蒙古人侵華,他保護帝昰和衡王(帝昺)一直逃至東九龍,身負重病仍英勇護主抗敵,其後病歿,人民感其忠義,便立廟祭祀。他生前封侯,死後封王,故其廟一般稱為侯王廟。此處歷史上很多文人前來憑弔,並留下大量詩文,現在已經刻石展示,例如著名畫家鮑少游的一首:「九龍城外仰侯王,獅子山前雁字張,滌盡寇氣還入畫,秋林紅樹寫斜陽」。晚清學者陳伯陶更於1917年寫成「侯王廟聖史碑記」一文,多為後世研究者所引用。

祭祀宋末護主有功的楊國舅的侯王廟,是法定古蹟。
祭祀宋末護主有功的楊國舅的侯王廟,是法定古蹟。

廟內的石灣浮雕,道光年的紅香爐,同治和光緒年的匾額,以至清朝張壽仁所書以一字寫成的「鵝」,「鶴」兩個大字石刻等,皆有可觀。老師在這裏可以講授宋末二帝逃難到九龍這一段史事,引申到其後宋亡的經歷。

廟後石刻,是清光緒張壽仁一筆所書的「鶴」字。
廟後石刻,是清光緒張壽仁一筆所書的「鶴」字。

侯王廟對面就是九龍寨城公園,即1997年前香港一個獨特地方:九龍寨城的所在地。在近代中國以香港的歷史上,此地佔有一個特殊的席位。1810年,清政府在附近興建了一座炮台, 1841年,英國佔領香港後,清政府在此建立海事防禦設施,並一直派官員駐守,直到1899年英國租借新界之後,派兵趕走清廷官兵,而自此九龍寨城便成為了三不管地帶,直至九七年回歸為止。

中英兩國協定清拆城寨,並於1994年完成。期間發現一些重要文物,例如「南門」,「九龍寨城」石刻等,原物也在一一在園內展示。景區之內,清朝三進四廂的衙門被保留下來,並改為展館,陳列與寨城歷史相關的石碑,包括清張玉堂用拳書寫成的「墨緣」,「壽」字等。師生到此,自然可以重溫清末列強逼令清廷簽訂大量不平等條約,以及英國人強佔香港九龍新界一大段歷史。

清朝的九龍寨城衙門已成為展館,陳列相關的歷史文物
清朝的九龍寨城衙門已成為展館,陳列相關的歷史文物

師生到以上兩地考察之餘,也不妨到附近的石屋家園看看。這裏原本是何氏家族擁有的石屋,故又名何家園,二次大戰之後,大批內地人移民到香港,石屋一帶變成了寮屋區。附近更是多間電影片場的所在,例如世光片場、友僑片場,長城製片公司等等。六七十年代香港工業發達,石屋便成為山寨工廠,師生可以看到31號石屋是「藍恩記」,當年的招牌仍然被保留下來。除了觀賞石屋外貌外,也可以進入32號屋所在的文物探知中心,看看原有的家具擺設,以想像舊日的生活。走倦了,可以到園內的石屋咖啡室這一間社企內稍歇。師生除了可以討論香港近代發展之外,還可以探討一下歷史活化的議題。

石屋家園曾是工廠,現已成為歷史文物展館。
石屋家園曾是工廠,現已成為歷史文物展館。

本文介紹的五處歷史景點,都是交通方便,易於到達的。只要學生在考察前上網做些資料蒐集,到達現場後細心觀察,勇於發問,對香港歷史發展的認知必會增加。筆者謹此誠摯推薦。

曹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