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經典開始——蘇洵《六國論》賞析

蘇洵撰寫《六國論》「借六國賂秦而亡,以暗刺宋事」,論古是為了諷今。

蘇洵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其名作《六國論》,入選「指定學習材料」,現析述如下。

《六國論》

六國破滅(1),非兵不利(2),戰不善(3),弊在賂秦(4)。賂秦而力虧(5),破滅之道(6)也。或曰︰「六國互喪(7),率(8)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9),不能獨完(10),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11)之外,小則獲邑(12),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13)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14)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15),暴霜露,斬荊棘(16),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17)之不甚惜,舉以予人(18),如棄草芥(19)。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20),奉之彌繁,侵之愈急(21),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22)矣。至於顛覆(23),理固宜然(24)。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25)。」此言得之(26)。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27),何哉?與嬴(28)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29,能守其土,義不賂秦(30)。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31)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32),始速禍(33)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34)之;洎(35)牧以讒誅,邯鄲為郡(36),惜其用武而不終(37)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38),可謂智力孤危(39),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40),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41),良將(42)猶在,則勝負之數(43),存亡之理,當(44)與秦相較,或未易量(45)。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46)天下之奇才;幷力西嚮(47),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48)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49),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50)六國破亡之故事(51),是又在六國下(52)矣!

注釋:

1.        六國破滅︰六國,指魏、韓、趙、楚、燕、齊。六國破滅,韓亡於秦皇17年,趙亡於19年,魏亡於22年,楚亡於24年,燕亡於25年,齊亡於26年。

2.        兵不利︰兵,兵器。利,鋒利、利害。

3.        戰不善︰戰,作戰。善,優勝。

4.        弊在賂秦︰賂,賄賂;此處指向秦割地求和。弊病在於賄賂秦国。

5.        力虧:力,國力。虧,損耗、削弱。

6.        道︰理也,原因。

7.        互喪︰相繼滅亡。

8.        率︰都,皆也。

9.        強援︰強大後援。

10.     獨完︰獨,獨自。完,保全。獨完,自保也。

11.     攻取︰以戰爭奪取。

12.     邑︰大曰都,小曰邑。此處引伸作城市。

13.     所得︰因六國賄賂而得到之土地。

14.     所亡︰因賄賂秦國而失去之土地。

15.     厥先祖父︰厥,其。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祖父,祖輩與父輩。

16.     暴霜露,斬荊棘︰暴︰暴露也。暴霜露︰暴露於霜露之中,意思是冒着霜露。荊棘,引伸作荒蕪之地。此處形容創業的艱苦。

17.     視:對待。

18.     舉以予人︰舉,全部。予,給與。人,他人,指秦國。

19.     草芥︰芥︰小草也。草芥︰形容輕賤之物。

20.     厭︰同「饜」;滿足。

21.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奉,奉送。彌,益也,「更加」的意思。繁,多也。(諸侯)送給秦的土地愈多,(秦國)侵略諸侯也愈厲害。

22.     判︰決定。

23.     顛覆︰滅亡也。

24.     理固宜然︰道理本來就應該這樣。

25.     以地事秦四句︰語見《史記・魏世家》和《戰國策·魏策》。事,侍奉之意。割地給秦國(來求得暫時的安穩),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樣,木柴燒不完,火就不會滅。

26.     此言得之︰得之,得其道理。之,指上面說的道理。此言得之,這話説出其中道理。

27.     遷滅︰即亡國也。

28.     與嬴︰與,助也。嬴,秦王姓嬴,粵音作「仍」,此借指秦國。親附秦國。

29.     遠略︰長遠的謀略。

30.     義不賂秦︰義,宜也。義不賂秦,以不賄賂秦國為原則。

31.     斯︰斯,這。

32.     丹以荊卿為計︰丹,燕國太子姬丹。荊卿,即荊軻。計,指荊軻刺秦王事。

33.     始速禍︰始,才也。速,招致。

34.     連卻︰不斷擊退秦軍。

35.     洎︰及,等到,粵音作「記」。

36.     邯鄲為郡︰邯鄲,趙國的都城。為郡,成為秦郡。秦滅趙之後,把趙國改為秦國的邯鄲郡。

37.     用武而不終︰用武,指對秦戰爭。不終,未到底、不完成。

38.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革,改變,除去。。滅,亡也。殆,幾乎,將要。燕趙兩國正處於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乾淨的時候。

39.     智力孤危:智謀和力量(國力)。孤,獨也。無援之意。

40.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向使,假使、假如。三國︰韓、魏、楚。愛,憐惜也。

41.     刺客不行︰刺客,指荊軻。不行,不用。

42.     良將︰指李牧。

43.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數,天數。理,理數。皆指命運。勝負存亡的命運。

44.     當︰如果。

45.     或未易量︰量,判斷。言勝負存亡,未易判斷也。

46.     禮︰動詞,禮待。

47.     嚮︰通「向」。面對。

48.     食之不得下嚥︰嚥,通「咽」,吞咽也。指寢食不安,內心惶恐。

49.     積威之所劫︰積威,長久以來形成的強大威勢。劫,脅迫、懾服。

50.     從:跟隨。

51.     故事︰舊事、前例。

52.     下:指在六國之後。

蘇洵簡介

蘇洵(公元1009-1066年),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相傳27歲時才發憤為學,閉門潛心讀書,經過十多年的苦讀,學業大進。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他帶領其子蘇軾、蘇轍到汴京,得當時翰林學士歐陽修推薦,以文章著名於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後與姚辟同修禮書《太常因革禮》100卷。書成不久後去世,追贈光祿寺丞。

蘇洵提倡學習古文,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切中時弊;強調文章要寫「胸中之言」。蘇洵為文擅長策論,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明暢,筆力雄健,具有雄辯的說服力。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

寫作背景

《六國論》選自《嘉佑集》卷三,是蘇洵所寫《權書》中的一篇。文中指秦處於太行山以西,而六國則在太行山以東。山東六國有十倍於秦國之眾,五倍於秦國之地,有大批文臣武將,卻因循守舊,軟弱無力,被秦逐個擊破。六國滅亡有種種原因,而賂秦苟安是其中重要一點。北宋朝廷對外敵契丹和西夏,亦採取屈辱求和的政策,向他們納銀輸絹換取和平,這與六國對待秦國的方針很相似,蘇洵撰寫《六國論》「借六國賂秦而亡,以暗刺宋事」,論古是為了諷今。

內容大要

就內容而言,本文分五段。

1. 第一段:文章首段,即點明主題,先指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接着,道出賂秦力虧,是招致破滅的原因。隨後說明六國之中的韓、魏、楚因為賂秦,自招滅亡;而不賂秦的燕、趙、齊,亦因失去支援,最後亦為秦所滅。

2.第二段:直接論述「賂秦」之國必定敗亡的論據。作者先指出「賂秦」之國滅亡的具體原因:其一是秦因諸侯的賄賂所得的城邑,比戰勝所得之土地還多,令敵人日益強大;其二是諸侯因賄賂而喪失的土地,比打敗仗喪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導致國力日漸衰弱。接着,進一步説明「賂秦」之弊,諸侯祖先創業艱難,開拓土地殊不容易,而其後代子孫卻毫不珍惜,把國土隨便割讓給秦國;喪失大量土地,只能換來短暫的安寧。秦國侵略的欲望根本沒有止境,諸侯一味妥協,只能激起其更大的侵略野心,必招致滅亡。最後引古人之言,以抱薪救火之喻說明結果。此段主要是交代韓、魏、楚三國,因靠近秦,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而且以地「賂秦」,結果最早被秦國消滅。

3.第三段:論述不「賂秦」之國滅亡的原因。作者指出齊、燕、趙三國之破滅,並非賂秦,而是各有原因。齊國離秦國最遠,也最自私,眼見其他國家受到秦國侵略,而袖手旁觀,五國既亡,齊最終亦難以倖存。至於燕、趙兩國「義不賂秦」,可惜燕國太子丹派遣荊軻刺秦王;而趙國雖多次與秦戰爭,取得勝利,但後來中了秦國的反間計,殺掉良將李牧,於是導致了國家的破滅。賂秦令秦國勢日大,燕、趙勢孤力弱,因而慘遭戰敗。此段論述呼應首段「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說法。行文至此,作者筆鋒一轉,指出六國若能改變其方針策略,也許就會出現另一種局面,未必會走上滅亡之路。

4.第四段:說明合力抗秦的重要。作者指出六國要團結一致,全力對抗秦國,將割給秦國的土地,拿來賞賜天下的謀士;將事秦秦國的心意,禮待天下的奇才;不要被秦的積威所嚇倒,那麼歷史事實可能會改寫,秦可能會食不下嚥。

5.第五段:借古諷今,點出文章作意。六國諸侯力量有限,仍有取得勝利的機會。而北宋王朝,為天下共主,力量遠遠超過六國諸侯,若向遼和西夏政權屈服,妥協退讓,那就連六國也不如了。

藝術特色

從藝術技巧而論,本篇亦富特色。分述如下:

1. 借古諷今,切中時弊

本文以六國破滅的原因為論題,但並不是就歷史談歷史,而是借史立論,以古鑒今。作者根據史實,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立論,諷諫宋代君主,妥協苟安的外交政策,向強敵納銀輸絹換取和平。為此,作者向統治者發出警號,期望他們吸取六國覆亡的慘痛教訓,不要步六國因賂敵而亡國的後塵。《六國論》表現了作者的政治卓識,同時亦體現了文章針砭時弊,立意深刻的特色。

2. 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本文為論說文,作者在文章開始時,直接了當地提出全文的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在首段集中立論,開門見山,使論點鮮明突出。接着作正面申論,就「賂秦」與「未嘗賂秦」兩類國家的下場反覆論證,先說明「賂秦」導致「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的結果;然後分述「不賂秦」而各自敗亡之因,得出「不賂者以賂者喪」之結論。又從反面加以論證,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不賂秦,則六國不至於滅亡,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最後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統治者切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本文結構嚴整,綱目分明,條理清晰,文章圍繞中心論點,展開深入而充分的論證,句與句、段與段之間,亦有緊密的邏輯聯繫,且首尾呼應。

文中綜合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如對比、引證、例證、假設論證等,使文章言之有據,說服力強。作者筆力雄健,在論證賂秦三國滅亡之原因時,作者運用對比論證,將秦受賂所得與戰勝而得的土地對比;又以諸侯行賂所亡與戰敗所亡的土地對比,藉此說明「弊在賂秦」這一論點。再引用前人的說話來說明道理「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又引用趙國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再兩度擊趙,都為李牧所阻這項史例,說明「六國破滅亡,非兵不利,戰不善。」在此之後,復以假設論證「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來說明六國不地賂秦,堅決抗秦,終有可勝的機會。

3. 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本文用詞準確、形象、鮮明,而且語言生動有力。例如在論證中穿插「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寫來真切感人。此外,作者引古人之言來說明道理,形象生動,又以「食之不得下嚥」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亦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作者筆鋒亦帶豐厚感情,如對「以地事秦」的深惡痛絕,對「義不賂秦」的擊節讚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不已,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憤,可謂溢於言表,具強烈的感染力,尤其在末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不作正面的陳述,以六國滅亡的歷史舊事,諷喻宋代君主不要向外族政權屈服,含蓄委婉,收結沉着有力。

此外,作者還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如設問、對偶、對比、比喻、引用等,使語言靈活多樣,增強了表達效果。在句式方面,本文多用四字句,讀來鏗鏘有力,亦極富節奏感。

《六國論》流傳至今,千古不衰,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云:「一篇議論,由《戰國策》縱人之說來,卻能與《戰國策》相伯仲,當與子由《六國論》並看。」可謂評論的當。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