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屆五中全會上周在北京閉幕(10月29日),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的第14個五年規劃,為國家的未來5年發展定調;而在「公報」中有關香港的表述,則因為只有「要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短短13字,引起各種解讀,有說已沒提及一國兩制,甚至揣測及憂慮中央政府不再重視香港,擔心香港被邊緣化等等。
我認為上述分析過於片面。每次這類會議或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中提及港澳,都反映中央領導人的最新思維,而要理解當中深意,香港如何配合推進,需看全局。
正如去年10月舉行的第十九屆四中全會,一句「建立健全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25字反映香港回歸以來遲遲未就《23條》自行立法,存在國家安全的短板及法律漏洞,掀開《港區國安法》的序幕。今年5月,人大會議審議了《港區國安法》的議案。6月30日,《港區國安法》便在香港正式實施,同時成立了中央駐港國安公署、特區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等等。隨後陸續有反對派、港獨派及勇武派活躍分子涉嫌干犯《港區國安法》被捕。對中央政府來說,《港區國安法》算是成功落地,穩住了局面。
香港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迎來五中全會那13字珍言的。我認同有內地學者分析,指一國兩制的基本格局沒有變,「長期繁榮穩定」是香港必須維持的狀態,更重要的是,香港如何在國家建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及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提升自己,更有作為。
棄粗放型經濟 科技創新成重點
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科技自立自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等重要方向。五中全會後,國家主席習近平於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作視像致辭,也是強調「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說來說去,重點詞就是「科技創新」,反映國家未來的發展重點,已擺脫過往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及高速增長的態勢,開始調整至重質多於重量,達致提高人民各方各面生活水平的目標。
在這個格局下,香港應該怎樣作為?我認為,在既有優勢之上改革、創新、提升水平,是必須的、重要的。這樣才能做到五中全會提出的「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引進專才 加快發展河套創科園
例如行政長官剛於10月30日與廣東省省長簽署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2020》便是好的開始。粵港兩地將共同推進8大範疇共57項措施,包括「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等等。香港大可好好運用既有的國際化優勢及科研環境,引進更多國際化科技專才及學者,打造高端科技產業,以及加快發展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都會有利粵港合作,有利香港高新科技的長遠發展。
總括而言,我認為國家今後的惠港政策,不會再像2003年那樣送來大量「自由行」旅客,反而會着重如何讓香港融合國家科技創新的發展大局。至於行政長官的藍圖內容及實質措施,相信待她上京歸來,便有分曉。
原刊於《經濟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