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是唐代著名文學家,與韓愈同為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指定學習材料」選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現析述如下。
始得西山(1)宴遊記
自余為僇人(2),居是州(3),恒惴慄(4)。其隙(5)也,則施施(6)而行,漫漫(7)而遊。日與其徒(8)上高山,入深林,窮迴溪(9),幽泉(10)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11)而坐,傾壺(12)而醉。醉則更相枕(13)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14),夢亦同趣(15)。覺(16)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17)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18),望西山,始指異之(19)。遂命僕過湘江(20),緣染溪(21),斫榛莽(22)。焚茅茷(23),窮(24)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25),則凡數州之土壤(26),皆在衽席(27)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28),若垤(29)若穴,尺寸千里(30),攢蹙累積(31),莫得遯隱(32)。縈青繚白(33),外與天際(34),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35)為類。悠悠乎與顥氣(36)俱,而莫得其涯(37);洋洋(38)乎與造物者遊(39),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40),頹然就醉(41),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42),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43),與萬化冥合(44)。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45),遊於是乎始(46),故為之文以志(47)。是歲元和四年(48)也。
注釋:
(1)西山:位於永州城西,即今湖南零陵。
(2)僇人:僇,古戮字,粵音作「陸」。柳宗元貶官永州,故自稱僇人,即罪人,此指遭貶謫之人。
(3)是州:這個州,指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
(4)恒惴慄:恒,常常。惴,恐懼,粵音作「最」。慄,發抖,粵音作「律」。惴慄,恐懼、戰慄。常常憂懼不安。
(5)隙:閒暇之時。
(6)施施:慢步緩行的樣子,或解作喜悅自得之貌,粵音作「移」。
(7)漫漫:不經意,漫無目的地,無拘無束地。
(8)徒:同伴,指愛好遊覽的人。
(9)窮迴溪:窮,盡也。迴,迂迴曲折貌。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
(10)幽泉:幽,偏遠。泉,泉水。
(11)披草:披,用手分開。披草,撥開草叢。
(12)傾壺:傾,倒出來。倒盡壺裏的酒。
(13)相枕:枕,以頭枕物。相枕,互相以為枕。
(14)意有所極:極,至也,嚮往。心裏有嚮往的好境界。
(15)夢亦同趣:趣,通趨,赴,往也。夢裏也就有相同的樂趣。
(16)覺:睡醒。
(17)皆我有:有,指見過、遊歷過。都為我領略、欣賞過。
(18)法華西亭:法華,指法華寺,在零陵縣城東山之上。永州法華寺西之亭,柳宗元所建,他常在此遊賞山景,飲酒賦詩。
(19)異之:它與別不同的地方。
(20)湘江:湘水,經永州西十餘里。
(21)緣染溪:緣,沿着。染溪,又名冉溪,水色藍,是瀟水的一條小支流,在湖南零陵縣西南。柳宗元又稱之為「愚溪」。
(22)斫榛莽:斫,砍伐,粵音作「爵」。榛莽,指雜亂叢生之灌木。
(23)茅茷:茅,長得茂盛的茅草。茷,草葉茂盛貌,粵音作「乏」。
(24)窮:即盡也。
(25)箕踞而遨:踞,蹲坐。箕踞,不拘禮節之坐姿,即是隨意張開兩腿而坐,形如簸箕。遨,遊賞。此作觀賞解。意即隨意而坐,游目四盼,觀賞景色。
(26)土壤:土地。
(27)衽席:坐席、墊子。衽,粵音作「任」。
(28)岈然窪然:岈,高山突起的樣子,粵音作「牙」;一說通「谺」,深谷空闊的樣子,粵音作「蝦」。窪,山谷深凹的樣子。
(29)若垤:垤,蟻封也,蟻穴邊的小土堆,粵音作「秩」。「若垤」承上句「岈然」,即高山突起,像螞蟻洞邊的小土堆。
(30)尺寸千里:眼前只有尺寸之遠,實則相隔千里之遙。
(31)攢蹙累積:攢,聚集,粵音作「全」。蹙,緊迫,粵音作「速」。累,堆疊。積,積聚。形容山勢聚集緊迫,層疊堆積。
(32)遯隱:遯,同「遁」,隱藏。遯隱,隱藏起來。
(33)縈青繚白:縈,繞也。繚,纏也。青,指山。白,指山頂所見瀟、湘二水。此處指青山白水綢繆纏繞。
(34)際:交會、匯合。
(35)培塿:小土丘,粵音作「陪柳」。
(36)顥氣:同「浩氣」,天地自然之氣。
(37)涯:邊際。
(38)洋洋:廣大無涯的樣子。
(39)與造物者遊:造物者,創造萬物的天地,指大自然。意謂與天地合而為一。
(40)引觴滿酌:引,取也。觴,酒杯。拿起酒杯斟滿酒。
(41)頹然就醉:頹然,倒下,酒醉貌。就,接近,進入。喝得醉倒在地上。
(42)蒼然暮色:蒼,深青色。此處形容傍晚的天色。
(43)心凝形釋:凝,聚也。心凝,心神凝聚的樣子。釋,放也。形釋,形體不受拘束。
(44)萬化冥合:萬化,指自然界萬物。冥合,暗合;冥,粵音作「名」。
(45)嚮之未始遊:嚮,同向,指從前,過往。未始:不曾。以前不曾(真正)遊賞過。
(46)遊於是乎始:於是,從這裏。真正的遊賞是從這裏開始。
(47)志:志,通「誌」,記載。
(48)元和四年:元和,唐憲宗年號。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
柳宗元簡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字子厚,河東郡人(今山西永濟),出生於長安。他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德宗貞元九年(公元793)21歲,中進士,26歲,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在宮中擔任編篡校定圖書的工作。順宗即位後,柳宗元參與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後因革新失敗,貶永州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春回京師,不久再次被貶為柳州刺史,政績卓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大赧召還。十一月初八,詔書未至,柳宗元病逝柳州,終年47歲。柳宗元原籍河東,後人稱之為「柳河東」;又因他在柳州的政績顯著,故後人又稱他為「柳柳州」。
柳宗元為唐代著名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詩文作品,文學作品語言樸素自然、風格淡雅而意味深長。他的作品經後人輯為30卷,名為《柳子厚集》。
寫作背景
柳宗元因參加王叔文革新運動,於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被貶到永州擔任司馬。到永州後,其母病故,王叔文被處死,他自己也不斷受到誹謗和攻擊,心情困頓抑鬱。永州僻遠荒涼、蠻夷雜居,但有奇山異水,風景秀麗。柳宗元被貶後,職位低微、政務清閒,於是到處遊覽,以排遣內心的憂懣情緒。《永州八記》就是這種心情下寫成的作品,本文是《永州八記》中的第一篇,寫於元和四年(809年)。作者通過西山的宴遊,抒發了無辜被貶的鬱悶心情;並以西山自況,表現不與培塿為類的高尚情操。
內容大要
本篇文題冠以「始得」二字,強調真正的遊賞由此開端,也暗示其心境的轉變。就內容而言,全文僅兩大段:
1. 第一段:泛寫自己被貶永州之後遊山玩水的情況。作者被貶永州初期,因受政治迫害,常憂懼不安,因此寄情山水,以期取得精神上的解脫。他每有閑暇,便到處遊覽。常與好友「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盡頭,尋訪幽泉怪石的地方,沒有一處僻遠的地方不曾到過。每到一處勝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睡醒了就起來回去。表面上,作者似乎沉醉於山林美酒之中,然其內心的鬱悶並未得到排遣。「醉」而入「夢」,只能暫得片刻的歡愉,「覺」起而「歸」,則表示重回塵世,憂念復生。末句道出「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簡潔幾筆,交待了游西山前的感受,以及發現西山景色怪特時的欣喜,自然地引出下文。
2. 第二段:寫始得西山宴遊的情況,可分兩層:
(1)第一層先寫遊西山的經過,這段文字扣緊「始」字展開,正面點出了「始得」的真意。作者先道出發現西山的經過,以及率眾登山的情形。他們一行人「過湘江,緣染溪」,砍去灌木,焚去雜草,開出山道,一直攀登到西山的最高處。登上高山後,放眼遠望,西山周圍數州的土地,如同坐在席旁的小方塊。在西山最高峰看到的山勢,這幾州的地勢高低不平,只見高處是深山,像蟻穴外的小土堆,低處是窪地,像一個個小坑穴。在山頂上,他看到了千里之地,縮為尺寸,一覽無遺。再向四周望去,「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身邊青山白水,縈迴繚繞,仿佛與天空連為一體,無論朝哪個方向望去,景色都是同一模樣,於是得到了一個西山「不與培塿為類」的結論。
(2)第二層是寫遊西山後的感受。登上西山後,作者受西山氣象的感染,體驗了一種新的人生意境,好像與天地間的浩然之氣俱在,與主宰世間萬物的造物者同遊。他融入了縹緲的山水中,放下困頓抑鬱之情,因而開懷痛飲,頹然就醉,至日暮仍不願離開,感到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忘我境界,忘卻了自己是個「僇人」,也忘卻了「惴慄」,把自身的遭遇、思想感情與山水融合在一起了。至此,作者認為西山之遊,才是遊覽山水的真正開始。他重新看到了希望,也找到了精神上的出路。
藝術特色
本篇的藝術特點,分述如下:
1. 曲折點題
本文的題目為「始得西山宴游記」,重點應寫宴遊西山,但柳宗元選材別具一格,在第一段沒有從正面入題,如孫琮於《山曉閣選唐大家柳柳州全集》所言:「篇中欲寫今日始見西山,先寫昔日未見西山;欲寫昔日未見西山,先寫昔日得見諸山。」作者先描述昔日永州諸山之遊,並自言「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然後筆鋒一轉,道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作回應,由此轉入正題。
2. 結構巧妙
本篇遊記結構巧妙,文題中「始得」二字,突出西山景色之「奇」和宴遊西山之樂,是此文結構的關鍵,統領全文。文中四次提到「始」字,與文題相呼應。開首以「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的「始」字入筆,未段則以「遊於是乎始」收筆,緊扣題意發揮。文章緊扣「始得」,首尾照應,這樣的佈局安排,可謂巧妙獨特。
3. 妙用頂真
運用「頂針」,用上句結尾的詞語作下句的開頭,前後頂接,連貫而下,不但能使句子結構整齊,語氣貫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間環環相扣的聯繫。如文中第一段「……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覺而起,起而歸。」以「到」、「醉」、「臥」、「起」四字頂接上句。如此上遞下接,藉一連串的動作,概括了漫遊永州諸山的活動,使文氣緊接,收一氣呵成之效。
4. 善用襯托
文中運用了對比映襯的手法,巧妙而自然。作者先從遊永州的山水寫起,先寫「永州諸山」的高山、森林、溪流、幽泉、怪石,用「是州之山」的平凡反襯西山的異態特立。當作者遊西山後,作者沒有正面描寫西山,藉着反襯法,以四周的景物表現了西山的「怪特」。他登上西山後,居高臨下,極目四顧,他看到了「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藉此襯托西山之高峻,接着,寫「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簇累積,莫得遁隱」,以眾山之小來烘托西山之奇特高大。最後以「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寫遠眺之景的無邊無際,雄奇開闊,使着墨不多的西山,在景物簇擁之下,突現出其非凡之勢及高峻奇特。對比映襯之下,西山之景更顯其美,西山之遊更覺其異。此外,作者寫「未得」西山前,是「漫漫而遊」,「覺而起,起而歸」;遊西山卻是「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兩相對照,亦突出了個人內心感受的變化。
5. 駢散結合
文中駢散結合,句式多變,除了單行散句,本文還用了許多偶句和排句,這些句子,讀來音調鏗鏘,氣韻流暢,如「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作者寓情於景,將自己身遭貶謫的憂懼不安,融入景物的描寫之中,句式亦隨着感情的跌宕而有所變化。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一直為人所稱道,在文學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從創作的角度來說,《永州八記》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細緻精工的筆法,但在筆觸中卻抒發了個人的寄寓和感懷,本文為首篇,無論是敘事寫景,都飽含作者的情志,寫來情景交融,堪稱典範之作。
原刊於《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修訂於2020年10月22日,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