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求變 要另請高明

以什麼態度來對待林鄭月娥未來的《施政報告》,或多或少會反映出當事人的自我政治定位。

究竟社會各界會怎樣看待即將出台的《施政報告》?這是一個頗有趣的問題。看待為林鄭月娥政府的「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因為到明年發表《施政報告》時,大家的注意力將放在下一屆特首身上)?還是她作為特首的中期報告(即她有興趣連任或接受由她來繼續擔任特首的安排)?以什麼態度來對待這份《施政報告》,或多或少會反映出當事人的自我政治定位。

不要誤會,我要討論的並不是競逐特首的內幕,也不是猜測哪些人有意參選。從準備參與競選的角度來看,現時坊間所談論「特首選舉已經開跑」,其實錯不了。由投票日開始倒數,有關人士要積極考慮和部署,現在就開始肯定不算是太早有所動作。而從這個倒數時間表的方向考慮,怎樣回應現屆政府施政,便顯得很有象徵意義。

反對派無人駕駛

當然,這個問題主要是對建制派──工商界和親中建制──來說才有意思的。在反對派的方面,未來一年的「劇本」大致上已有一個輪廓。在反對派中其他政治力量的壓力下,「議會泛民」的主要活動就是包圍主席台,以肢體衝突來扮演反對現屆政府的角色。具體表達的方式或者有變,但他們基本上不可能不以「不合作」的方式來進行「議會鬥爭」。這是「議會泛民」的困境,他們在整個反對派政治運動的運作上,早已失去了領導的位置和作用,同時又似乎也失去了自己原來的理念和策略思維。而主要的政黨只剩下組織的軀殼,人云亦云,沒有獨立的角色。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頂不住來自反對派內其他政治力量的壓力,基本上是被牽着鼻子走。在未來的一段日子裏,反對派將會繼續不斷細胞分裂,而這種內鬥的「正面」作用是可以產生政治能量,每一個小群體都覺得自己的路線正確,促成小圈子的凝聚力,同時通過各種媒體、行動打擊異己,在過程中熱熱鬧鬧,雖不會改變外間的整體形勢(例如對建制派的威脅其實正在減退),不過在反對派內「自得其樂」(近期關於是否留在議會的討論,就是一個例子)。從前,在泛民圈子內,偶有討論關於如何加強團結,是否應該進行組織上的改組合併。今天,團結就是力量只是一種姿態或修辭,拆大台之餘也拆細台。零散化的發展形態需要大量情緒能源的投入,因此必須不停有所行動,製造新話題,才可以保持動態。在這樣的環境裏,「議會泛民」的政治角色一定走向邊緣化── 一個角色替代的過程,正在發生。

建制派演不出期望效果

言歸正傳,建制派會怎樣看待這份《施政報告》?問題的核心是他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現屆特區政府?觀察他們近期的表現,不見得特別友善。不友善不一定是問題,因為這樣可以督促政府做得更好。但在不太友善地監督的過程之中,經常有言論有意或無意地打擊現屆政府的形象和威望,完全感受不到那是來自忠誠的同路人的忠告。反之,好些建制派中人總是想通過批評現屆政府來說明自己一貫正確,他們的態度重視個人多於集體,沒有半點兒大局觀。與此同時,另一批建制派經常欲言又止。如果他們不同意現屆政府的施政方向,是否應該拋出自己的一套,促成他們眼中有建設性的討論?如果這樣做的話,是否會阻礙政府施政、規劃?還是其實有助於建立一個建制派願意長期共同承擔的政策議程?且看他們將會怎樣對待新一份《施政報告》,當中可以觀察到他們的政治態度。

建制派的表現可能受到兩種因素的影響。一種可能是特區政府根本就不聽不問,所以就算有好的主意,亦沒有有效渠道表達出來。要建制派協助政府,其實苦無出路。另一種可能是到了今天,建制派仍摸不清應該如何做好自己的角色。當他們不做啦啦隊的時候,便不知如何是好。

政府沒市民支持 難有作為

不要誤會,我不是現屆政府的支持者(曾寫文章叫林鄭月娥下台,至今依然相信當時失去這個機會,很可惜),所以不是擔心政府沒有建制派的扶助。我擔心的是香港的政局難有改變(更不要說什麼突破):現屆政府沒有市民的信任與支持,難有作為;反對派自己為自己編寫了劇本,繼續無人駕駛;建制派本來有角色可扮演,但又可能因為不懂得演或自己另有企圖,而總是無法產生期望中的效果。要變的話,要在這三批人以外,另請高明。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呂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