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指定材料」中,《論語》選篇有三部分,本文介紹的是「論孝」和「論君子」。
「論孝」篇
-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
樊遲御[3],子告之曰:「孟孫[4]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遅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5];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6]。」(《為政》第二) - 子游[7]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8]。至於犬馬,皆能有養[9];不敬,何以別乎[10]!」(《為政》第二)
- 子曰:「事父母幾諫[11],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12]。」(《里仁》第四)
-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13]」(《里仁》第四))
注釋:
- 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諡號。其父孟僖子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 無違:不要違背禮節。
- 樊遲御:樊遲,孔子的弟子,姓樊名須,字子遲,比孔子小46歲。御,駕馭馬車。樊遲(為孔子)驅車。
- 孟孫:指孟懿子。
- 生事之以禮:事,侍奉。(父母)在世時,要依照禮節來侍奉他們。
- 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過世了,要依照禮節來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 子游: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45歲。
- 是謂能養:養,供養,粵音作「樣」。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便行了。
- 皆能有養:養,飼養,粵音作「仰」。都能夠得到飼養。
- 不敬,何以別乎:若不(存心尊敬地)孝順(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分別呢?
- 事父母幾諫:幾,粵音作「基」,輕微、婉轉。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 要點到即止地指出,婉言勸告。
-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違,觸忤、冒犯。勞:擔憂。看到自己的意見沒有被接納,仍然恭敬地不冒犯他們,雖然擔憂,但不抱怨。
-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一方面因(其高壽)而高興,另一方面又因(其高壽)而憂懼。
內容大要
選篇第二部分講孝,共有四章。孔子極其重視孝,在儒家思想中,孝是至德要道,可謂百行之本。第一章主要論述孝與禮之關係,重點就在「無違」二字。不違背禮的規定就是孝的表現,無論父母在生或去世,對待他們,都要依禮而行。孝是內在的,禮是孝的外在表現。生事、死葬、祭祀,皆能以禮,便是盡孝,這可以說是孔子對孝提出的具體要求。
第二章以對待動物和父母作喻,闡述「敬」是孝的最重要表現,敬是從心中敬重父母,為人子女者,要心存敬意孝順父母,否則,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何分別?
第三、四章主要講述孝的不同表現。「事父母幾諫」闡述父母縱有不對之處,作為子女仍要好言相勸,即使父母不聽勸告,仍恭敬地不冒犯他們,雖然擔憂,卻絕不抱怨。在「父母之年」中,孔子認為,對父母的年紀,子女時刻銘記在心,一方面要為其長壽而歡喜,另一方面,為他們日漸衰老而憂慮。
「論君子」
-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1];學則不固[2]。主忠信[3]。無友不如己者[4]。過則勿憚改[5]。」(《學而》第一)
-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6]。」(《述而》第七)
- 司馬牛[7]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8]。」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矣乎[9]?」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10]?」(《顏淵》第十二)
-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11]。小人反是[12]。」(《顏淵》第十二)
-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13]。」(《憲問》第十四)
-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14],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15];君子哉!」(《衛靈公》第十五)
-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16]。」(《衛靈公》第十五)
-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17]。」(《衛靈公》第十五)
注釋:
-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有德之人。重,莊重。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儀。
- 學則不固:固可解作鞏固;另孔安國注:「固,蔽也。」。「學則不固」有兩解:即使讀書,所求得的學問也不會鞏固;學了就不會閉塞淺陋。
- 主忠信:以忠和信兩種道德為主。
- 無友不如己者:「如」可解作「及」、「似」。「 無友不如己者」有兩解: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會跟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
- 過則勿憚改:過,過錯。憚,害怕,粵音作「但」。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平。蕩蕩,寬廣的樣子。坦蕩蕩,形容心境寬廣舒泰。長戚戚,經常憂慮不安。
- 司馬牛:孔子的弟子,名耕,字子牛,春秋時宋人。
- 君子不憂不懼:君子不憂愁,不恐懼。
- 斯謂之君子矣乎:這樣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嗎?
- 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疚,愧。自我反省,無愧於心,哪有什麼需要憂愁和恐懼的呢?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
- 小人反是:是,此,這些。小人卻和這個相反。
-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恥作動詞用,感到羞愧的意思。過,超過。行,行為、品行,粵音作「杏」。君子會為自己所說的超過自己所能做的而感到羞愧。
- 君子義以為質:君子處事,把道義作為行事的根本。
- 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孫,通「遜」,謙遜的意思。依禮節實行它,用謙遜的言語表現它,用誠實的態度完成它。
-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病:慚愧、抱怨,粵音作「並」。君子只會因自己沒有能力而慚愧,卻不會抱怨別人不了解自己。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則只會要求別人。
內容大要
選篇第三部分論君子,共八章,主要闡述君子應有的品德、修為,以及君子與小人之別。黎紅雷在《孔子「君子學」發微》一文指出:「『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107次,所有20篇中均有出現。開篇第一章和末篇最後一章中都提到了『君子』」(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期),可見「君子」在《論語》的重要性。
在首章,孔子認為君子要能莊重沉穩、認真學習,還要慎於交友,結交志向相同的朋友互相砥勵。如果犯了過錯,要勇於改過,這樣才能成為容止莊重、學問有成的君子。
其中有三章(第二、四、八章),專論君子與小人的分別。孔子指出:(1)君子循理而行,所以心地平坦寬廣,小人患得患失,所以經常憂愁,局促不安;(2)君子善待他人,故常成人之美;小人妒嫉別人,故常成人之惡;(3)君子甚麼事都責求自己,小人則責求別人。
其餘四章,則論及君子應有的修為。其一「司馬牛問君子」,君子不憂愁、不恐懼,是因為行事光明磊落,能自我反省,故無愧於心。其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少說多做,以說得多、做得少為恥。其三「君子義以為質」,君子會把道義作為行事的根本原則,按照禮法去實行,用謙遜的言語來表現,用誠信的態度去完成事情。其四「君子病無能焉」,君子只會因自己沒有本領而感到慚愧,不會埋怨別人不賞識自己。
藝術特色
從散文藝術層面而言,《論語》亦具特色。本篇以語錄體寫成,故極富真實感,且生動自然;用字準確貼切,語言含蓄凝煉。正如鄭振鐸所言,《論語》「文字雖極簡樸直捷,卻能把孔子的積極的思想完全表現出來。」
在修辭方面,本篇用得最多的是對比,如「論仁」中君子對「富與貴」與「貧與賤」應有態度的對比;「論孝」中「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 不敬,何以別乎!」中的犬馬與人子的對比。最明顯的,莫過於「論君子」中君子與小人的對比,從而突出君子的道德操守,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本篇還運用了對偶、排比、反問等手法,藉以增強其文學性和音樂感,亦令人較易掌握所說的道理。對偶如「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排比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反問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等。
原刊於《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修訂於2020年9月2日,獲作者授權轉載。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