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穎一:理解人文價值,堅守人格底線,反省人生意義

——教育的三個基本問題: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下)

「無用」知識的有用性;「好學」比「學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這是我對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這三個教育基本問題的回答,是我這些年來從教育改革實踐中悟出的教育理念。
 

三、「育人」比「育才」更根本

 
在中文裏,「人才」是一個詞,而且我們經常都把「人才」簡單地落腳為「才」。所謂「拔尖創新人才」、「傑出人才」,都是指「才」。但是,「人才」是由「人」與「才」兩個漢字組成的。「才」的英文是 talent,而「人」的英文是 person 或 human being。「才」關注的是「三力」:創造力、分析力、領導力。人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度量「才」的詞是成績、成功、成就,而形容「人」的詞則是自由、快樂、幸福。「育人」比「育才」更根本,是因為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
 
中華文化的傳統、中國教育的傳統,從來都是重視「人」的傳統。「四書」中《大學》開頭便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幾乎每一個中國教育者都常引述的一句話,講的是大學的目的是育人,是人的道德,是人的善。中國文化中的做人是非宗教的,這是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不同之處。
 
梁啟超1914年到清華演講,題目是「君子」,對應的英文是 gentlemen。梁啟超以「君子」寄語清華學子,強調的是做人:清華學子,首先要做君子,之後才是做才子。在演講中,他引用了《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說明的是做君子的條件。他還引用王陽明的話:「治山中賊易,治心中賊難」,說明「做人」比「做事」更難。正是由於此篇演講,「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才成為了清華的校訓。
 

重「才」的轉變

 
但是,這個重「人」的傳統後來發生了變化,使得重「才」逐漸壓倒重「人」。直接原因是,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落後於西方了。落後就要挨打,因為西方有槍砲,西方有科學技術。所以我們要科學救國、技術救國、實業救國。因此,教育就轉向科學知識、技術知識、專業知識的傳授,轉向對「才」的培養。不僅在中國,在所有落後國家實現追趕的過程中,都是一樣的。
 
不過,這種由「人」向「才」的轉向近年來在中國走向了極端。改革開放以來 ​​,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經濟迅速崛起的同時,經濟增長似乎變成了唯一的價值和目標。即使當下討論的轉變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也仍然是把經濟發展作為目的。在這種思維中,人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人才就成為加速經濟發展的動力。 「育才」也隨之變成了教育的最終目的。
 
在經濟學中,人有兩個作用:一是作為勞動力,其中包括「才」的貢獻。在這個意義上,人是經濟活動投入品,是工具;二是人是消費者,在這個意義上,人是經濟活動的目的。所以在經濟學中,人不僅是工具,也是目的。另一方面,在康德看來,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工具。康德的哲學使得「人是目的」這一價值更加清晰和突顯。無論如何,只要人是目的,不僅是工具,教育的目的中,「育人」就比「育才」更根本。
 
教育如何體現「育人」?在我看來,作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個方面,所以,關於人的教育,應該包括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養成的教育和人生發展的教育。
 
人文是相對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言的。人類文明的進步從來都是科學進步與人文進步並舉的。如果說科學是為了做事,那麼人文是為了做人,做有品位的人。科學告訴你什麼是真理,人文告訴你說真話的價值。龍應台女士這樣解讀人文:文學使你看見原來看不見的東西,可以讓你看見水裏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從思想的迷宮裏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思想迷宮的可能;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的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所以,文學讓你看見,哲學讓你定位,歷史讓你連接,這些都是人文的價值。
 

人格的底線

 
以人文為基礎的人格是做人的準則。人格養成是人的教育的基礎,正直誠實是對人格的基本要求,而對人格的起碼要求就是人格底線。說話有底線,就是說話講真話;做事有底線,就是做事有原則;做人有底線,就是做人有良知。人格的底線就是文明人的底線。北京大學錢理群教授曾經批評我們的一些精英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批評的不是一般的利己主義者,而是那些學過很多知識、善於利用制度的缺陷和傳統的弊端,同時又沒有人格底線的利己主義者。這從近期的「反腐」案例中可見一斑。
 
人生既有對人生發展的夢想,更有對人生意義的探索。蘇格拉底的這句名言:「未經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應該成為每一個學生用以經常提醒自己和檢討自己的格言。大學是反省人生的開始,思考人生的起步。反省人生是發現自己,認識世界的過程。
 
在我們當前的教育中,相對而言,我們更缺乏對人文精神、人格養成、人生發展的教育。理解人文價值,堅守人格底線,反省人生意義,應該成為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的必修課。
 

四、「三位一體」的教學

 
「無用」知識的有用性;「好學」比「學好」更重要;「育人」比「育才」更根本——這是我對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這三個教育基本問題的回答,是我這些年來從教育改革實踐中悟出的教育理念。
 
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是從學生視角提出的問題。相對應的,從學校和教師視角的問題就是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教。過去這些年中,我們在清華經管學院各個教學項目,包括本科、博士、碩士、MBA、EMBA 中都進行了深入的改革。雖然各項目的學生群體不同,學習階段和學習目標不同,但是這些改革有一個一致的主線,就是把傳統的、以知識為核心的教育方式,改變為「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即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獲取。在這個「三位一體」之中,我們首先強調價值塑造,之後是能力培養,最後才是知識獲取,並且在實施中更加側重長期有用的,以及有助於「育人」的知識。這正是對應着上述教育理念的具體行動。
 
每年秋季在清華經管​​學院本科生開學典禮上,我都會為新生們講話,向新生們傳遞新的教育理念。事實上,我在過去三年——2012年、2013年、2014年的三次講話的主題,正好分別是「『無用』知識的有用性」、「『學好』與『好學』」、「『人』重於『才』」。所以,這三個主題是我多年教育實踐的結果。不過,今天我還是第一次把這三個主題放在一起講,體現出我對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這三個教育基本問題的整體思考。
 
也許,這就是我對蒂爾所提出問題的一個回答:我上面所講的這些教育理念,可能就是那些重要的真理,但是很少有人同意我的。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