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中旬,中印兩國士兵在加勒萬河谷一帶發生肉搏戰,雙方均指控對方挑釁,中印關係急轉直下。6 月16 日,印方稱有20 名軍方人員死亡。兩國隨即於6 月17 日循外交機制溝通。刊登於Foreign Policy 的文章”Why a trade war with China is a bad idea for India “就衝突發表觀點,指自從現任印度總理莫迪上任後,印度與中國日漸疏遠,所以這次不能再如2017 年的洞朗事件般,事後重新恢復友好關係。
印度選擇如何處理這次衝突?一方面,印度守住邊境,向中國示威,同時發起貿易戰爭。由於莫迪上台後實行保護國家產業及自給自足政策,加上軍事上敗方的人民必定仇恨勝方,因此印度民眾反中情緒高漲,發起#BoycottChina 行動抵制中國貨物。印度作為實行民選制度的國家,國內的民粹壓力將無可避免影響莫迪的政策選項。6 月29 日,印度即禁止人民使用59 個中國手機軟件。
印度沒有美國撐腰
另一方面,印度不能忽略其內政問題。文中提到印度軍事力量薄弱,雖然國家投放大量軍費,但軍隊的效率很低,裝備不足之餘,更不斷傳出有關採購軍備的貪污醜聞。此外,新冠肺炎為印度帶來沉重打擊,預料其經濟將難以在短期內復甦。再者,有指莫迪與特朗普見面後對其言論感到非常震驚,是以不信任特朗普,與美國並不親近。Foreign Policy 的文章指出,印度並沒有正式與美國結盟。所以,在這次衝突裏也沒有美國撐腰。此種狀況下,印度與中國打硬仗是不利的。
文章亦指出中國要考慮是否在同時間與所有競爭者發生摩擦。綜觀全球形勢,中國的確與各國關係緊張。澳洲不點名投訴中國作網絡攻擊;加拿大有「孟晚舟事件」;日本有釣魚台領土爭議;當然還有中美貿易戰及香港問題。不過,7 月6 日有報道指從衛星圖顯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及印軍已從衝突爆發地撤退,我認同有分析指兩國已達成協議。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