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病令身處香港的你和我經歷了一個不容易的適應與改變。一直以來,活在香港的我們在世界上讓人都感到是堅毅和適應力強的,這一趟再次讓我們活出這些特質。
四周的環境不斷出現新的變化,同時又產生新的問題,我們要迎難而上面對新的挑戰。在疫情下不少朋友的家人生病住在醫院,不能探訪;家人待業失去經濟之柱,心感徬徨;子女在家不能上學,擔憂學習;停課停工常在家中,考驗相處。疫症衝擊多月,雖然現時似有緩和跡象,可是切勿掉以輕心,因為情況可以急劇改變,隨時再次面臨下一輪疫症,究竟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準備迎接不能掌握的挑戰?
律己重建責任感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需要實行良好的健康習慣。當中包括保持個人衛生、維持生活常規和保持樂觀的心情。自小從幼稚園開始,衞生重要都是經常提醒孩子們需要維持的良好習慣。經過今次疫情,全港都高度關注衞生意識,藉着是次我們可以重新建立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在保持家居清潔方面,我們更可以透過家庭生活培育孩子分擔家務,重建每個人對「家」的責任感。
在律己方面,亦可以再次教導孩子恆常運動習慣和健康飲食的重要性,以保持身體健康。在今次疫情中,不少孩子都是天天留在家裏,他們不能外出舒展身心,相信大家都體會到可以做運動的可貴。疫情過後我們可以重新培養及安排孩子的運動習慣,讓他們透過是次學會珍惜。
實踐關愛
在疫症期間,人與人彷彿築起了一道厚牆。大家想會面,卻難以相見。在現時仍未完全解除禁制令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多透過電話以「説話」直接向人問安,亦可在此時透過一些現代較少使用的方法作出關心。例如製作心意卡送給親友、醫護人員、清潔工人或為我們服務的管理員,為他們打打氣,感謝他們對抗疫的貢獻。
現時資訊科技發達,人與人的溝通很多時候使用了傳送訊息的軟件(例如:WhatsApp),在這段時期,我們也可再次以真摯的關懷,透過聲音、動筆繪畫及加上文字讓別人感受到這一份特別的濃情。
培養資訊素養能力
疫情期間,我們主要都是透過互聯網及電子媒體取得不同資訊,當中有的是真、有的是假。若我們接收到來歷不明的資訊而加以轉發,這舉動很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因此,在疫情之下,家長需要多留意子女使用網絡的情況。在停課期間,學校普遍都會使用電子教學或網上學習讓學生實踐停課不停學。這也意味着子女使用網絡接收資訊的機會大增。父母可以把握這個機會主動與子女訂定及建立使用電腦的習慣。時間許可時,更可以一同分析資訊的內容,讓他們明白有些資訊可能存在不實或偏頗,以避免傳播或散播不實的訊息。
正如上文所言,有責任感的態度是包括傳遞正確的資訊,因此子女如何分析資訊和使用資訊就是重要的素養。既然子女是因着學習而需要使用資訊科技及互聯網,父母就可以把握時機,讓他們明白即使在互聯網這個虛擬的世界下,我們也是需要為着個人的言行負責,以免成為錯誤資訊的傳播者。
接受「變」珍惜當下
處變不驚、應變能力、適應能力……這都是在疫情中對不少人的體驗。成長於這個世代,我們大多數都處於安逸的社會中。記得上一代的長輩一切都來得不易,因此這一代的我們,可以在成長中有教育的機會,可不愁吃喝。在疫情出現時,一切理所當然的頓時變得無可掌控,全港學童在開始放取農曆年假之時,怎也猜不到竟然到了6月才可以再上學,更想不到上街吃個飯也受限制。過往學生們不少渴望放假,但是次疫情卻期望復課。原來可以與朋友相聚用膳亦並非必然,原來可以與家人圍聚交誼也不是一定可以。這次疫情確實是寶貴的一課。一切並非必然,事物都可以在變,活着重要的就是珍惜當下,正如《聖經》裏的一句話「凡你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傳道書9:10)
總結
疫情至今已有四個多月,雖然暫時可見情況緩和,可是往後如何仍不能過早定奪。無論如何,抱持正向態度,把握每次經歷都是一個學習的機會,往前看,並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就是我們可讓孩子學習的態度。願是次眾人所付出的,能成為香港另一股動力,讓香港再次重拾正軌。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