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跟大家簡單介紹了杜勒《四使徒》這幅畫要表達的新教教義。本文與大家探討杜勒的表現手法。
時刻戒備 偽知假師
首先,是人物的布局。誰左誰右?孰前孰後?誰與誰在同一長幅?在杜勒的時代,畫家會花幾個月甚至幾年繪畫一幅作品,人物布局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尤以杜勒出名仔細,對這些一定有自己的籌算。惜畫家沒留下片語解釋,我們只可自己揣摩,各自演繹。
約翰與保羅是馬丁路德最尊崇的使徒,他們的經文啟發了路德,把他倆放在畫面前方,作為畫面的主角,這個可以理解。
約翰與彼得同為耶穌十二門徒。雖聖經沒明確顯示各門徒年紀,普遍認為約翰最年輕而彼得最年長(圖2)。把他們一起放在畫面左方,可能杜勒是想表現,就是最年長,可說是第一位「教宗」的彼得,也要向最年輕的約翰學習。對路德來說,約翰最重要的教義,就是從《聖經》中直接領會神的道,無需中介如教宗。這是 「唯獨聖經」(註1),新教的基本信念。彼得向約翰學習,代表教會,教宗也得從《聖經》中學習。
同時,約翰與彼得兩人皆出身勞苦大眾,同為漁夫。傳教對象主要是猶太人。
相對來說,畫面右方的保羅與馬可,皆不屬十二門徒之列,雖同為猶太人,傳教對象主要是外邦人,即非猶太人。保羅在歐洲建立了多個教會,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馬可創立了非洲基督教會。保羅本來逼害基督徒,蒙神感召,改奉基督,成為基督教早期的重要傳道者,可說是因信稱義,「唯獨信心」的代表,這是新教另一個基本信念。(註1)
杜勒可能是要表示,無論來自社會那一個階層,猶太人也好,非猶太人也好,都可以因信稱義,唯獨聖經,無需中介。神的道是向所有人宣講的,所有人都可因信得救。
智仁忠勇 傳道衛道
四位使徒,神情各異。畫面左方的約翰與彼得安詳的專注面前《聖經》,完全沒有理會周圍環境。他們代表專心一致尋道,學道的人,關心的不是現世,而是永生。這是很多當時修道人士的寫照。
畫面右面的保羅與馬可卻迥然不同。兩人都眼望畫面以外。保羅雖側身而站,銳利的眼神卻好像直接射向觀者,面帶憤怒(圖3);就是在厚重的斗篷包裹下,仍可感到他整個身體處於一種緊張警惕的狀態。馬可頭朝畫面右方,眼神望得更遠,同樣充滿戒備。這可能是杜勒提醒教眾,時刻留意,不要誤信偽先知,假師傅。杜勒在畫面下的書法特意點明這一個警告(註2)。保羅與馬可在這裏代表捍衛者,捍衛《聖經》,捍衛神的道。
四位使徒為信仰到處受到追捕,約翰險些殉道,最後得以活到100歲終老。其他三位全部殉道。他們身處一個危險的時代。同樣的,杜勒可能聯想到當時宗教改革引起的一股暗流,無論新教或天主教信徒,都可能要為捍衛自己的信仰而戰鬥甚至犧牲,需要時刻戒備。
根據為杜勒在畫面下書寫經文的書法家Johann Neuderffer 20年後(1546年)憶述,杜勒希望四位使徒,代表四種氣質性格(Four temperaments)。歐洲自希臘到中古時代相信人類由四種體液構成,根據體液多寡平衡形成不同性格。每種性格又代表不同季節與人生不同階段。約翰象徵血液,樂天的性格與春天。彼得象徵黏液,冷靜與冬天。保羅象徵黑膽汁,思慮與秋天。而馬可象徵黃膽汁,毛躁與夏天。
五百年前的科學沒有今天發達,以為一個人的性格與其體質有關,今天我們會認為這看法過於簡單。我寧可從新約聖經故事裏,找尋四位使徒不同性格的點滴。約翰本來脾氣有點急躁,有「雷子」的外號,跟隨耶穌後性情變得溫和,是耶穌最親愛的門徒,在十字架上耶穌把母親瑪麗亞交託給他,約翰盡兒子之責侍奉瑪麗亞終老(註3),在約翰壹書裏也經常宣揚神就是愛(四章8,16節),教徒也需要相愛,他是溫柔仁愛的象徵。彼得年紀最大,早年為人衝動,後變得圓融謙和,他代表智慧。保羅勇猛剛直,堅毅不屈,是正義與力量的典範。馬可機警忠誠,彼得把他看成兒子,保羅與約翰皆與他友好,他是忠義的代表。四位使徒,智仁忠勇,傳道衛道。 保羅與約翰,讓我想起東方的「金剛怒目,菩薩低眉」, 大家可有同感?
杜勒沒有為四位使徒畫上光環,也沒有賦予他們任何超凡的神聖感,有的只是人性的特質,他們就像紐倫堡市民一樣,這是杜勒人文主義的體現。
簡潔嚴謹 宏偉有力
整體畫面簡潔,但杜勒細心的營造了趣味與多樣性,又透過這些不同而取得美感的平衡。約翰的鮮紅色披肩與保羅的銀灰色斗篷佔了畫面大部分面積,顏色一冷一熱,紅色代表熱情樂觀,銀灰象徵冷靜思慮。約翰把披肩敞開,甚至把黃色的裏子也翻了出來,露出上衣與手臂,流露出隨意率真,開放熱情的性格。保羅全身裹在斗篷裏,衣領高豎緊扣,暗示他含蓄警惕,嚴謹周全的個性。兩人的衣服處理既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性格,在畫面暗生張力,亦相互平衡。整體畫面協調,兩人抱著聖經的手處於同一高度,相對而立。衣服縐摺不多惟富立體感,畫面比真人體積還要稍大,四位使徒像四個雕像似的豎立在觀者面前。杜勒從稍低角度描繪四使徒,觀者好像從他們腳下向他們仰視,像景仰英雄人物一樣。把四使徒緊湊在一起,感覺更為震撼。
相對杜勒年輕時的畫作,無論油畫或他最擅長的版畫,都喜歡複雜的背景,人物眾多,仔細描繪的布料衣紋等,好像要證明給其他畫家──尤其是義大利的畫家──與權貴,他的畫工是多麼的優秀。來到晚年(註4),杜勒成功了,也成熟了,不再需要證明自己,他返璞歸真,把這幅畫繪畫得簡潔嚴謹,宏偉有力。杜勒學會了「少即是多」(註5)。
有觀者會說杜勒把大幅畫面都留給了約翰與保羅的披肩斗篷,縐摺也畫的不多,是畫家敷衍懶惰。仔細研究過杜勒的性格,會知道他是一個典型的德國人,絕對勤勞,認真仔細,更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他自發送給家鄉這份禮物,代表他對基督的信仰,自當用心設計,精心繪畫。這些大幅畫面設計,應是刻意而為,不是搪塞之作。我認為杜勒要把觀者注意力集中到四使徒手中的聖經,不希望太多衣服的描繪分散了觀者的注意力,因為聖經才是這幅畫的主角。其實杜勒很仔細的描繪了四位使徒的面容與不同的神態(圖2,3),一點也沒有馬虎。
是三連畫?是一封信!
很多藝史家懷疑,這兩條長幅,是否三連畫的左右兩幅? 史上三連畫很多,但中間那一幅畫在那裏?一開始杜勒致送給紐倫堡市府就只有這兩條長幅,沒有「中間一塊」。
杜勒這個設計有何特別涵義?我想了很久,得到一個大膽的假設。這是杜勒給紐倫堡市民的一封公開信,又或是一封巨型的「宣傳單張」! 當時信件大多沒有信封,在中間對摺,外用印泥封好。收信人弄碎印泥打開閱讀內容,貴族讀書人習慣這種模式。就是不識字的平民百姓,也經常接觸當時已經很流行的宣傳單張(pamphlet)。一些宗教單張也採用書信體裁,四使徒寫給早期教徒的書信,後來都編進新約聖經,馬丁路德沿用了他們的傳道手法,常以書信形式闡述自己的理念,好像寫給一個朋友或一群特定人群似的,配以少量木刻插圖,圖文並茂。
杜勒在《四使徒》畫面下委託書法家抄寫了馬丁路德提醒信眾與市政府「別把謬言視作神諭」的句子,外加自己的話「希望大家聆聽這四位至尊至善的使者的勸告」(註6)。這就是杜勒給紐倫堡政要與市民的公開信,提醒大家唯獨聖經,唯獨信心,留意偽先知假師傅。杜勒是畫家,信件主要篇幅不用文字,而是採取他最擅長,最為人推崇的繪畫,是不是更恰當,更具美感,更具展示與警醒之效呢?
《四使徒》畫面凝練簡潔,構圖嚴謹有力,用色大膽明快,人物立體宏偉,是杜勒最後一幅油畫,咸認為乃日耳曼寫實風格與義大利人物塑造藝術的完美結合,最能代表杜勒一生藝術修養的昇華,與個人宗教信念。
下星期跟大家回顧畫家杜勒的一生,看看他的作品如何突破,他這個人如何體現創新,他這一代如何從封建走向現代。
註1. 請參看本欄5月 21日《四使徒》第一篇註3。
註2. 請參看本欄 5月 21日《四使徒》第一篇註9。
註3. 約翰福音19章27節 : [耶穌]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已家裏去了。」
註4. 1526年杜勒55歲,兩年後去世,死時未足57歲。
註5. 杜勒晚年與墨蘭頓(Philip Melanchthon),路德的繼承者與人文主義學者在通訊中提到「我年輕時喜歡變著花樣追求新穎創意。如今步入晚年,才懂得簡單才是藝術最終的目標」 (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art)
註6. 請參看本欄 5月 21日杜勒的《四使徒》第一篇註9。
《四使徒》系列文章三之二
本系列文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