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關防疫礙復原 劫後重生變數多

香港經濟屬外向型,金融貿易航運是命脈,各地封關鎖城隔離愈久,經貿損傷愈深,民生影響愈大,復原時間愈長。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 疫症肆虐多月,蔓延上百國家及地區。環球聯手抗疫防疫,近乎癱瘓經濟貿易,影響數以十億人口日常工作與生活,落後國家與社會低下層受到衝擊尤大。香港經濟屬外向型,金融貿易航運是命脈,各地封關鎖城隔離愈久,經貿損傷愈深,民生影響愈大,復原時間愈長。

中國內地最早封城抗疫,也最早解封重生。不過,劫後驚惶未定,復工小心翼翼,經濟恢復乃大打折扣,民生也已前後大不同。儘管工商復業,街道熙來攘往,市場仍虛怯,未恢復舊觀。餐飲娛樂生意淡薄,航空高鐵乘客疏落,賓館飯店門堪羅雀。各行各業步步為營,分段局部復工,民眾收支拮据之際,又惶恐疫症捲土重來,是現實寫照。英國《經濟學人》周刊,近期(4月30日)專題報道,探討劫後生態,標題〈經濟重生打九折〉,實可圈可點。

新冠病毒猛烈難測

解封復原舉步維艱,皆因新型冠狀病毒猛烈難測。病毒源體存活大自然動植物,是核酸分子與蛋白質構成之非細胞形態類生物,能感染幾乎所有細胞生命體,寄生宿主細胞系統後能自我複製蔓延。不同病毒入侵不同細胞,傳播途徑也有別,而攜帶之生物稱為載體。眾所周知,流感病毒藉咳嗽及噴嚏傳播,諾沃克病毒藉手足口傳播,輪狀病毒藉肢體接觸傳播,愛滋病毒藉體液傳播等。帶毒者未必發病,卻可以傳染。

有別於細菌感染,病毒疫症並無特效藥可根治,用藥只能抑制複製蔓延,配合自身免疫抗體將之消滅才能復原。不過病毒特性是多樣而不穩定,隨傳播途經及載體產生變異。痊愈者對原病毒終身免疫,但對變異者則未必有免疫力。以流感為例,病毒千變萬化,預防疫苗每年不同,便是此道理。

新型冠狀病毒藉飛沫傳播,感染力之強,傳播力之廣,遠較其他病毒厲害,此為其特殊性所在。根據病例統計推算,每百名接觸者,約半數不受感染(無病癥、無抗體),其餘約30%是帶毒者(無病癥、有抗體),20%始會發病(有病癥、有抗體),而其中約2%是重症,需要加強護理。其中最為關鍵的風險,是隱蔽傳播鏈,毒量高而未發病之帶菌者,防不勝防。

抗疫之三重防線,以檢疫前線至為關鍵。舉鄰埠澳門為例,撇除旅客出入總量高低不同不論,截至5月中,共有45宗確診病例,人口感染率低至0.007%,全賴口岸檢疫見效,識別疑似病例隔離,卻未及台灣更低至0.002%。香港是0.014%,高出澳門1倍及台灣7倍之多。尋根溯源,是農曆新年前後當局猶疑不決,未及時收緊入境檢疫,錯失阻截良機。其次、疫症潛伏期可長達14天,且不易檢測,及後亡羊補牢,唯仍未及時集中隔離檢測,有效阻截社區及家居傳播。

執筆之際,本地感染個案在22天後重現,顯示傳播鏈隱蔽,仍未截斷,第三度防線(防疫)也欠穩固。不過,大眾市民汲取沙氏慘痛經驗,警覺性高,自律性強,防疫習慣好,例如公眾場合人人配戴口罩,保持距離,乃不幸中之大幸,唯復原之路漫漫。

歐美各地同病相憐,檢疫防線失陷,治療控疫告急,防疫防線崩潰。形勢比人強,借鏡中國經驗,封關鎖城阻截輸入,隔離病患控制感染,禁足社交打斷傳播。不過中國客觀條件獨特,其一是以公共醫療系統為骨幹,其次是在回鄉渡歲潮後實施,恰好對症下藥,隱蔽傳播者無所循形。歐美亞等地國情有分別,即使依樣葫蘆,未必奏效,甚至適得其反,同屬人口大國的印度,控疫措施令人憂慮便是最好說明。

解封需按步就班

不論抗疫方式,解封以後,經濟民生相信無復當年勇。其實解封並非一蹴即就,而需按步就班,得失往往取決於緩急取捨。舉例,學校理應優先復課,而低年級更為迫切,因為停課停學影響深且遠。不過,從防疫角度考慮,優次剛好相反。

其實解封不過是完結篇之開始,大眾難免心情忐忑:病毒會否捲土重臨?免疫會否失效?疫苗開發會否功虧一簣?等等大堆疑慮待解,消費模式相應改變。如即使放寬社交間矩,美國各地商場也未見熱鬧,而民調顯示有1/3人口因仍有顧忌而裹足。丹麥實施封城強制防疫,而鄰國瑞典開放依靠自律,不過兩國人民之旅遊及娛樂開支同樣減少80%之多。

疫症肆虐,打擊中小企業最重。投資銀行高盛近日調查所得,美國有2/3小企業出現金不足,低於3個月周轉水平。英國商鋪入不敷支者,躍升30pp之多。空運業是重災區,香港國泰航空削減95%航班,而美國波音飛機更看淡前景,兩三年後也未必恢復2019年舊觀。至於金融業,風險不明朗,市場低處未算低,手持現金總勝過冒險投資。

企業掙扎求存,失業來勢洶洶。美國失業潮是戰後僅見,年薪2萬元者之掉職機率,高於年薪8萬元者兩倍,而短短數星期已破記錄達3700萬人(23%)之多。據美國皮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調查,失業者之應急錢,包括積蓄、備用信貸、變賣資產等,只可維持三個月生計。歐洲五大經濟為保就業,約有3000萬低薪工人(相等1/5勞動力)暫由政府代發薪水,前路徬徨。

按英國劍橋大學風險研究中心(Cambridge University Centre for Risk Studies)之分析(4月2日更新):若情勢完全受控(機率15%),歐洲可在4星期後轉捩復原;若社區感染受控(機率53%),感染率達40%,需15至20星期始出現轉捩點;若社區感染失控(機率30%),感染率達60%,迫使政府採取非常措施,反可縮短為9至15星期;若疫情完全失控(機率2%),感染率高達80%,復原路漫長,轉捩點在13個月以後。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東西方冷戰無疾而終,中國及東歐等相繼開放改革,建設經濟擺脫落後,環球化供應鏈應運而生。跨國生產模式,平衡各地工資、融資、技術、法規等得失,達至最佳成本效益,提高製品競爭力。換言之,自由貿易連結本土市場,攜手組建環球市場,方便人流、物流、資金流,財經貿易社會相得益彰,貧富經濟,大小國家皆蒙其利。

同舟共濟,共渡時艱

瘟疫肆虐,自力更生心態作祟,經貿交往難免沾上政治,不利同舟共濟,共渡時艱。無論復原之路或長或短,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人流、物流、資金流生變。環球供應鏈及銷售鏈,早前飽受金融海嘯及中美磨擦困擾,新冠狀病毒肺炎陰霾下更陷入谷底,前路維艱。樂觀估算,今年環球外貿下跌10%;悲觀估算,更銳減30%之多。5月上旬,南韓出口幾乎減半,乃1967年官方統計以來僅見;太平洋線貨運載位,預訂已取消21%。壞消息接二連三,國際貨幣基金一再調低全球經濟預測至大倒退。

民意逆轉,不再嚮往環球化財經貿易所得,反而憂慮有所失。全球封關拒疫,有九成人口受困於隔離檢疫,出門也行不得。各地限制入境之餘,也檢討外勞政策,減少工種職位流失。即使傳統睦鄰,也需平等防疫措施下方互免入境檢疫,自由進出。毋怪歐洲空中巴士客機集團削減今年產量1/3,大客戶阿聯酋航空寄望市場2022年復原。

政府及中央銀行注資救亡,是扶助本國企業優先,變相重振本土工商業為要,自由貿易為次。以印度為例,呼籲全國迎接自力更生新年代;日本開宗明義補貼回流廠商;美國則利誘晶片商英特爾回流建廠。環球採購,分散加工,部件物流,合成付運之全球化製造生產鏈,風光不再。長期投資者觀望,資金流也難獨善其身。即使華資創業基金,今年首季投放美國市場也減少4億美元,較兩年前銳跌六成,並非純粹是貿易糾紛因素。多地經濟相繼收緊外來投資條件及優惠,彼等共佔全球生產總值近六成之多,影響不容忽視。

病毒與人類,相隨相伴,糾纏不清,亦敵亦友,互相對抗,互相依賴。疫症肆虐,處處封關鎖城,是上世紀大蕭條以來,最嚴峻之經濟危機,更甚於早前之金融海嘯。大難臨頭各自飛,20多年來環球化成效,雖未致潰不成軍,也支離破碎。劫後重生,不一樣的世界,若不出《經濟學人》所料,恢復九成原貌,已難能可貴。不一樣的時局巨變,不一樣的香港,若官民未能放下政見爭拗,停止內耗,同心同德一起抗疫,走出困局,勢必落後於人。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陸觀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