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何憎恨中國?

與其批評和謾罵,我嘗試探索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年輕人對中國的憎恨,並從這些年輕人的成長經歷去思考這個問題。

近日一個朋友在通話群組中上載了一條影片,片中顯示中國運送大量抗疫物資馳援意大利,德國人奏起中國的國歌表達謝意。身為中國人,看到外國人的善意回應自然感到高興和欣慰,卻又驟然心生感慨,下筆寫了幾句話,說我們較年長的一輩仍然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可惜不少年輕人卻對此抗拒,更以「支那」等極盡羞辱的言辭稱呼中國人,實在可悲!孰料輕輕的幾句說話,竟惹來群組中另一人即時發難,說她也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認為自己只是華人,更教我不要把責任全推給年輕人,因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云云!

這令我想起早前一個20來歲的年輕女孩對我說,她很希望中國在中美貿易戰中落敗,因為她非常憎恨中國。我問她:「知否中國若然落敗,經濟受挫,香港也不能獨善其身?香港的經濟亦會下滑,就算是她個人的就業前途和經濟情況也可能逃不開受到的牽連?」可是,那女孩眼神堅定,表示絲毫不畏,更說已作好犠牲的準備,不怕重頭再捱,一派殉道者的模樣。看見她這樣,令我想起伊斯蘭國組織,想起那些在先進西方國家長大的青少年人竟會接受可怕的宗教理念,盲目成為死士、成為恐怖分子。

實在難以明瞭何以香港某些年輕人對中國生出這般咬牙切齒的怨恨?他們都從未經歷過中國的動盪歲月,未曾在中國受過苦。他們出生時這片香港土地早已不再是英國的殖民地,而是經已回歸中國的土地;而中國亦已漸次由落後國家發展為經濟強國,國際地位日漸提升。既然生於這片早已回歸中國的土地,理論上他們對中國的認同感應較我輩殖民地成長者為甚,然而恰好相反,他們將中國視如寇讎,不諱言自己「戀殖」,儘管他們從未在殖民管治下生活過。其實,他們壓根兒不知道自己今日所享受到的很多權利和福利,包括從政和議會的投票權,在殖民地時代根本沒有。他們樂見外國媒體和政府對中國揶揄抹黑,但討厭看到中國的發展成果,以「強國人」的稱謂嘲諷中國人,流露其內心希望中國不要進步強大,最好永遠卑微落後,在西方人面前維持始終抬不起頭的低等民族形象。歸根究柢,因為他們不認同自己屬於中國人族群,卻把中國人視為霸佔香港的外來入侵者,所以要走上反抗惡鬭之路。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回頭一想,也許那人在群組中所說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不無道理,凡事都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姑勿論我們是否認同那些所謂的原因和結果。與其批評和謾罵,我嘗試探索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年輕人對中國的憎恨,並從這些年輕人的成長經歷去思考這個問題。

過往十多年來,正值現在這些青少年人的出生或成長期,香港區區彈丸之地,卻飽受着內地人士來港爭奪資源的困擾。2003年起實施「個人遊」,內地孕婦開始蜂擁來港產子,志在為嬰兒取得居港權,從而享有本地教育等社會福利。此情況為香港醫療系統帶來沉重壓力,醫院的分娩床位難求,令本地孕婦怨聲載道,而這批青少年人於當時就可能目睹了父母為要生弟妹的困難。其後「雙非嬰兒」長大,需要入學,又開始發生與本地人子女爭奪學額的問題,這已是部分年輕人曾經的切身體驗,尤其見到傳媒報道內地人子女成功入讀本地名校,更令他們恨得牙癢癢,認為理應屬於本地人的寶貴教育資源竟被被內地人侵佔。

這些年輕人在香港一路成長,但在每一個重要的人生階段,都感覺着被內地人掠奪其資源,例如大學的研究院充斥着內地學生;簡單如放假想去露營,可是營地卻被霸佔成為內地「自遊行」人士的廉價住宿區。但最令他們憤怒的是,認為社會的土地要嗎就是用來興建豪宅給有錢的內地人居住,又或是興建公屋卻被新移民佔據。樓價飈升令他們感到置業是妄想,另一方面又難以負擔昂貴的租金,令部分人的居住環境惡劣,又或婚後仍要與父母同住。不少人覺得無論自己如何努力,也永遠無法在香港享有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安樂窩。曾有傳媒報道,有住在劏房的年輕人因為害怕支出增加,因此不敢談戀愛;亦有年輕人即使婚後仍要各自分居於自己父母的家,實在可悲!

當我們切身處地想想年輕人的處境,可以想像到他們的怨恨和無助,他們感覺無處容身,在社會受盡壓迫,無立足之地。他們認為壓迫着他們的就是中國,因為侵奪他們資源的是內地人,而這亦是他們從傳媒日常報道所得出的觀感。但已有很多文章探討過關於傳媒報道偏頗的議題,認為香港某些傳媒傾向報道內地負面新聞,乃至年輕人對中國的認知有誤,在此便不贅了。

亦有人提過學生不讀中國歷史,是形成他們對國家和自身文化冷漠的原因之一。但我更想提的是較少人關注到的一點:現時的中小學中文學科,亦導致不少青少年人對中文以至中國文化心生厭惡。猶記得小時候最愛上中文課,因為老師常在課堂講解文章之餘,講述一些相關的歷史故事,又或典故常識,趣味盎然。更重要的是我校以英語授課,唯有在中文和中國歷史科以母語教授,令同學感覺輕鬆,毫無語言壓力。

中文科竟讓年輕人討厭學習中文

可是,近年每逢問及同輩子女的學業問題,不少朋友均表示子女最怕或最憎厭的就是中文科。一問之下,原來中文科的教授方法已今非昔比,教學的方式側重講解技巧與方法,如文法和結構等,已非心領神會地去欣賞文章詩辭的優美,以及其意義和精粹,由於課程緊逼,老師亦絕少在課堂講故事等題外話,形成學習枯燥無味,提不起同學的興趣。中文科更被視為DSE中的「死亡之卷」,令不少學子由害怕而心生厭惡。對於我們年長的一代,中文科曾是導向我們認識中國文化,培養對中國感情的主要源頭。可惜,現時卻適得其反,學生普遍討厭中文課堂、討厭中國文化,故難以藉此培養對中國的感情。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日年輕人對中國的看法,成因可能還有很多其他方面,上述所舉的僅為部分而已。無論如何,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人是中國人亦屬不爭的事實。未來香港必然會與內地更緊密相連,妄圖割裂,只會引發社會災難,去年發生的社會動盪,已是明證。對於我們的年輕人,他們的將來如何,我們的社會也將如何,因此不應放棄他們。就讓政府和關心年輕人的社會各界,加強對年輕人的關懷和幫助,以政策和各種可行的舉措,幫助他們走出困境,並引領他們從新認識中國,尋回自己在國家和民族中的角色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