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危機風險迸發──抗擊新冠疫情的整體思路

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部兩位教授撰文指出,應對新冠病毒爆發做出任何決策時,必須意識到我們正在面臨多重危機造成的風險,公共衛生只是整個複雜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必須要全方位地思考應對策略。

對於愈來愈多國家的民眾來說,新冠病毒爆發不再僅僅是報紙或電視裏的一則新聞,因為病毒已經蔓延到他們的城市、社區甚至家庭。Covid-19已經是一場全球公共衛生危機:截至3月18日,中國境外的確診病例已超過11.5萬例,超過4700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宣布新冠肺炎為一場全球大流行病。

儘管現在減緩疫情的公共衛生舉措備受關注,新冠病毒爆發所帶來的一系列影響已遠遠超出了公共衛生範疇。事實上,它可能造成多重危機,帶來更大的災難性後果。例如,僅於2月份,全球貿易出口量就下降了500億美元。新冠病毒的爆發引發了全球性恐慌,使世界金融市場陷入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表現最差的兩周。

疫情引發多種危機風險

隨着世界各地的確診病例和死亡人數飆升,疫情引發的恐懼可能還會加劇社會和政治秩序的混亂。例如,生活在西方國家的亞洲人正面臨着侮辱和歧視﹔一些國家採取的遏制疫情策略可能會與當地的社會規範和宗教習俗產生衝突;公共衛生系統相對薄弱、政治機構公信力低的國家,更有可能面臨社會動亂和政治危機。

疫情爆發還會極大地破壞國際關係和全球治理體系。例如,中美關係近年來被貿易戰、技術爭端和地緣政治競爭所困擾,由於中美兩國的疫情都很嚴峻,新冠病毒爆發可能導致中美關係進一步惡化。另外,全球公共衛生系統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也受到了質疑,比如世衛組織已被指責此次應對新冠病毒爆發的行動過於遲緩。

至3月22日此文發表時,疫情已造成近8000人死亡,且數字仍在不斷攀升。新冠病毒最終會帶來多大的全球危機?其影響會有多大?答案將取決於在未來數周和數月中,世界各國政府的選擇、各國際組織的決定以及我們每個人採取的行動。

並非單純是公共衛生危機

在應對新冠病毒爆發做出任何決策時,我們都必須意識到我們正在面臨多重危機造成的風險。公共衛生只是整個複雜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個系統中各部分是相互關聯的,因此我們不能僅僅將其看作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來應對,而是要全方位地思考應對策略。

只有認清並利用複雜系統中不同部分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應對措施才可能是有效的。首先,政策制定者要用全局觀來評估某一決策的全部後果,而不是只看到單一方面的得失。例如,一些強制性的遏制病毒舉措雖可以有效地控制確診病例數量,但可能對經濟和國際關係產生消極影響﹔而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的負面後果可能會反過來降低遏制病毒舉措的有效性。

其次,考慮到我們可能要同時面對多重危機,而不僅僅是一個公共衛生危機,因此用政策組合來應對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如果這次疫情會引爆一場經濟危機,那麼就應該及時推出應對經濟危機的各種政策措施,如經濟刺激計劃和其他金融政策工具。同樣,由於加劇的恐懼情緒會提高出現社會危機的風險,在推出公共衛生措施的同時,也應推行措施向弱勢群體提供幫助、促進平等和社會凝聚力。

疫情突顯各國須相互依存

第三,考慮到此次疫情的全球性和各國相互依存的現狀,現在絕不是背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體系的時機,儘管它們目前還稱不上完善。只有各國之間加強信息分享和交流,在疫苗研發上開展更廣泛的合作,才能極大程度上地扭轉病毒爆發的致命趨勢,並防止疫情範圍和規模進一步擴大。此外,促進和加強全球治理是解決全球性危機(諸如此次新冠病毒)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如果全球治理體系受到致命打擊,那麼當下一次疫情爆發時,整個世界將更無力應對。

最後,疫情暴露了現有體制結構中最脆弱的方面,正是許多危機的根源。這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及彌補這些缺陷的機會。例如,政府通常在危機(如全球流行病)發生前低估危機的風險,而那些會帶來災難性後果的風險(如氣候變化)也一直被忽視。通過改變政府和整個社會體系的激勵機制,我們不僅可以在危機來襲時做得更好,而且政府可以在流行病和其他危機發生前就做好充足準備。

原文刊載於《韓國先驅報》(Korea Herald

作者介紹

吳遜是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部主任和教授。

劉浩典是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部高級講師和公共政策實踐教授,同時也擔任領導力和公共政策高級培訓項目主任。他們為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碩士項目(MPP)的學員講授公共政策基礎、公共政策複雜系統、金融與經濟危機、顛覆性技術及公共政策等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