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挫折交朋友

情緒上我怨足十年,但內心卻一直慶幸失敗為我帶來的衝擊,讓我開眼界。

唸預科時,我曾因為輸掉一個比賽,沒面目見人,連續曠課三天,躲在家裏怨天尤人。

曠課第二天早上,副校長來電,勸我回校。我覺得全世界都負了我,拒絕離開家門。到了第三個清晨,電話再度響起,聽到一把溫柔的聲音,是校長。她說:「Ada,回來吧,我們要談一談。我在校長室等你。」

無論怎樣任性,校長一出聲,我只好脫下三天未換過的睡衣,穿上校服,帶着沉重而沮喪的心情走進彷如陌生的校園。

又要讀得,又要玩得!

「我知道你的心情很差,所以必須與你坐下來分析問題。這只是一場比賽……」

「這個比賽講求個人全面性的優異,我在成績、辯論、音樂、運動,都有出色的表現,更不要說這一切都是靠自己打拼建立起來的。勝出的人呢?他們只不過在會考比我多拿兩三個A,便獲學校委任多個重要的領袖崗位,這統統都是學校包裝出來的『傑出成就』而已,我不服氣!」

我把連日來的鬱悶,一下子吐了出來,連消帶打地暗罵校長沒有把我好好粉飾一番!

校長說了一大堆,但我只記得這段影響我一生的話:「公開試成績是最客觀、最能評估參賽者能力的唯一準則,至於領導才能和課外活動的組織能力,都沒有基準讓人評分,可能富爭議性,評判團唯有放在次位。

「至於公不公平……我只能告訴你一個現實:當一個人有好的成績,你可以贏盡一切;沒有好成績,你可以輸盡一切。(When you have good academic results, you may have everything to gain. When you have poor academic results, you may have everything to lose.)」

這句話比一切安慰來得更實際,令我茅塞頓開。也因為這句話,進入大學之後,我十分認真地讀書,絲毫不被坊間那些自欺欺人的觀念所動搖──什麼入到大學不用讀書,大家應盡情地搞活動,享受校園的自由。我身邊有些同學甚至以”Major in minors”為榮,降低對自己的要求,輕視學術研究,其實等於自動放棄了建立批判獨立思維的黃金機會。

我知道世界艱難、競爭激烈,讀書和活動之間不應二擇其一,而是大小通吃──又要讀得,又要玩得!

過程中的磨練,才是永恆的人格塑造

我在大學經歷被學術「解放思想」的亢奮,也同時積極當實習生探索外面的世界,還利用放假的時間到不同國家遊玩,延續中學校長強調的all-round education。

我後來才知道,大家爭相加盟的公司,先看申請者的成績,最先淘汰GPA 3.5以下的人,然後才仔細看其餘的履歷內容,決定會否給予第一次面試的機會。

中學時代我輸了比賽,卻贏得人生很多場仗,多虧當日聽從校長苦口婆心的一番話,還有另一位老師的提醒:「你現在的目光短淺,只看到這麼一兩個獎;再過幾年,這個比賽根本就算不得什麼,但過程中的磨練,才是永恆的人格塑造。」

情緒上我怨足十年,但內心卻一直慶幸失敗為我帶來的衝擊,讓我開眼界。

放下怨氣,啟動「自我重造」的生命更新工程

第二個令我一直銘記於心的挫折,是被一間公司開除的經歷。我在那公司迅速冒起,但在毫無預兆之下接獲解僱信。在兩個月的通知期裏,我覺得很羞辱、憤慨、不忿。就算公司解說是經濟不景而裁員,我內心深處知道原因出自工作表現不夠理想,才會成為第一批被裁對象。

強勁的自我防衛機制很自然地教我逃避現實,到處找藉口詆毀公司,力指是上司的錯和不公義,更想過設法提出訴訟。總之,就是以受害者身份去逃避失敗,不願意面對自己。

有一位同事約我出來傾談,我被他點醒了:「不要把公司辭退你看得太重。一個員工不適合一間公司的文化或業務性質,可能是錯配,不一定是能力問題。被辭退能逼使你早一點找尋適合自己的工作,趁年輕時轉行。

「如果真是能力出現問題,那就盡快跳出你的安舒區,作出調整。」他還提議我抽一點時間出外遊學,思考去向。

我學習放下怨氣,不着急馬上找新工作去證明自己的價值,反而花了一年時間到八個國家遊歷和反省人生。在那一年裏,我有空間反覆思考從前的過失和處事態度,面對自己的失敗、驕傲、軟弱,更能挪開窒礙我邁步成長的自尊和防衛機制,正式啟動「自我重造」的生命更新工程!

這些年來,我咀嚼挫折的教訓多於回憶成功的光芒。挫折打開了我的眼界,豐富了我的閱歷,我更學會時常帶着居安思危的心情,力求精進,繼續與挫折交朋友。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靜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