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大眾對中小學的學習,一直未有放棄過「贏在起跑線」的功利概念;不論政府或學者如何包裝傳統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諸如「求學不是求分數」、「素質教育」或「以學生為中心」,總是未能成為主流。
數十年來早已養成一套既定框架,就是注重學術知識的教導;什麼五育並重、什麼均衡課程,往往都是刊印在課程文件和指引裏面的文字。普羅大眾、家長、部分教育人士,往往很不自覺地都會忽略了學術以外的教育度向。
突如其來的瘟疫「新冠病毒肺炎」,短時間內疫情告急,繼SARS、H1N1後逼令政府宣布全面停課,甚至停課期延長又延長。首當其衝迎接停課影響的,當然是學生、教師;但從整個社會角度來看,反思停課仍是值得的。
抗疫停課當務之急
停課是抗疫策略內的重點:減低交叉感染的機會、截斷隱藏的傳染鏈。表面上見得到的影響就是,停課導致傳統教學點(課室、校園)失效。這個平台原是教師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與接受教育的學習者直接溝通和交流的場所,一旦失效,即時要解決的就是尋找替代品。受惠於早幾屆政府大手筆投放資源發展資訊科技教育、STEM教育和移動學習,不論科技硬件還是老師以科技施教的技能,基本上在今次疫情停課中都起到重大作用。
停課不停學,早已從口號漸變成教學新模式;電子平台和網絡亦從輔助進佔成為主力教學的場所。但停課期內學生在家要自學,那應該學什麼?
相信絕大部分停課不停學的規劃,必然是緊扣正規課堂的學與教,課程內容亦會依照各學科在學年初擬訂的進度表分發。換言之,教師、家長最為擔心的當然是,學生的學習要避免受到停課影響;即是不要被停課拖累教得慢、學得少。
當務之急是否就是要追得上課程?或者再明白地說,學生能夠學到、掌握到課程知識就是完美?
反思停課不停學的重點
正如前文所提,本地基礎教育多年來傾斜學術,遇上應變時都是以學科學習為優先。然而,全民教育的課程向來以均衡為重;停課不停學亦應該顧及學科以外的學習。如何透過電子平台推行德育、體育、群育、藝術、生涯規劃?也許都要花不少精神才可成事,但要有人願意跨步向前行才可成事。
筆者希望教育界同工回顧投身教育的初心,都是為了教好下一代成為社會棟樑為主,在施展停課不停學計劃時,切勿忘記關顧孩子學科以外的學習機會。
當然學生困在家中,支持他們在德育或其他方面的學習上,可能家長的角色更為重要!相信現時網絡世界是有着大量可供採用的教學資源,如何調動家長協助,在家與學生一起做學習活動,藉此豐富德、體、群、美等範疇的學習經歷,也是規劃停課不停學的重點。
老套教育重點未過時
在疫情最為嚴峻的時刻,就地取材的當然是與衛生、健康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不禁想起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盛行的衛生教育,現時已滲入常識科或德育範疇內。但也是時候重新突顯這些衛生常識教育的需要。
抗疫當前,人們重新發現不少老掉牙的基本知識、技能、態度的價值,疫戰時候實在需要在施教時多加重提和強調。例如,社會上所有市民應遵守防疫指引、有病時要用口罩或隔離,這本是責任心的表現,原是德育範疇的重點;避免散播病毒更是應有之義。扶助老弱或者分享抗疫物資,本來就是活生生的德育;早前市面瘋狂搶購囤積的卻是反面現象。
迄今對抗病毒靠的仍是自身免疫系統,透過運動帶來強身健體,原是老舊體育概念;同時也是最新課程指引中的一個關注,健康生活模式。
抗疫的反思,教育本是多元取向的;當中又以價值觀和健康人生才是最為重要。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