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報章報道,課程發展議會屬下的專責委員會已成立,工作委員會成員共14人,專責檢視及修訂通識教育科課程,此舉意味通識科的改革工作已經正式啟動。眾所周知,去年中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初步擬定通識科改革的諮詢方向,除了課程內容的六大單元須加以精簡,也有意將獨立專題探究(IES)列為非必定項目,容許學生自決參與。筆者之前在其他文章已詳細分析獨立專題探究和通識課程的問題,故本文集中討論通識科的考評模式的變革方向。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已推行近十年,有關考評的爭議接連不斷。最先引起社會大眾討論的是通識科內容空泛,評分準則或有主觀之嫌,評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備受質疑。有傳媒請來社會名人和知名作者作答考評局的試題,再請資深通識老師評改,結果不同老師的評分差異極大,名人更只取得低分,坊間對通識科考評的評分準則甚表關注。第二波的爭議發生於通識科公開試展開之後,當時考評局連續多年擬訂有關香港政治的考題,而有關考題屬卷一的必答題,而卷一每一題又必有一題評論題。此舉不但引發通識科是否變成「政治科」的討論,更認為變相逼考生在答題時就本港極具爭議的議題表態,不少社會人士都擔心考評局的閱卷員未能公正無私地評分,暗地裏拒絕接納跟自己截然不同的政治觀點,令考生無辜受害。
正當各界爭論不休之際,部分通識科老師以「政治干預教育」為由,為考評局辯解,而考評局的擬題亦未見大變。及至有「通識之父」美譽、曾參與設計和領導本科課程發展的陳岡校長在報評撰文,分析通識科公開試擬題趨向,批評考評局擬題時未有配合課程大綱,令通識科的爭議回歸專業討論,各界亦開始關注課程與考評的配合問題。事實上,通識科公開試考核的範圍,明顯出現偏重今日香港單元的情況,忽略現代中國、能源科技、公共衛生等單元。結果形成倒流效應,部分學校索性不直接教授上述單元,又或是只用很少的教學時間來草草教授,令通識科「貫通各科知識」、「文理兼通」、「國情教育」等課程理念成為空中樓閣。
考評有四大改革方向
綜觀過往十年就通識科考評的爭議,我們不難發現通識科的考評有四大改革方向。第一,評分的客觀性備受質疑,閱卷員的主觀性或影響評卷的準確性和一致性;第二,評分準則的透明度低,部分閱卷員擬定了一些評卷的潛規則,對沒有老師參與評卷工作學校的學生不利;第三,試題模式未夠多元化,其中過於偏重評論題和文章寫作,不少評論也認為通識公開試變相考核學生「快速寫作能力」,答案的字數對得分影響甚大,有違本科設計精神;第四,擬題未能顧及六大單元,過分偏重香港的社會時事內容,令「通識科」變成「香港研究科」。上述問題,經各界反映之後,考評局亦從善如流,改善了部分不理想的情況,如近年多擬一些有關科技和科學的試題。不過,整體上,上述四大改革方向,仍值得深入討論,在擬題內容、題目模式、考核重點、評改準則等方面精益求精。
依筆者之見,為減低通識科評核的主觀性,令題目更加多元化,當局可考慮加設更多短答題,除考問現時常見的數據分析和邏輯推論以外,也可以直接考問本科的重要知識和概念。此舉不但可照顧不同能力和性向的學生,以免本科變成速寫競賽,又可以推動學校重視知識教授。此外,課程文件應列明各單元內須教授的議題,議題背後涉及的知識、概念、理論,有關的議題可以每隔數年更新一次,以切合世界和社會發展大勢,而考評局所擬考題務必加以配合,平均顧及不同單元的內容和議題。此舉有助收窄課程範圍,令師生可集中處理,教與學在充足教學時間下可以更深入和全面。最後,現時通識科評卷有「格式化」和「框架化」的情況,限制學子思維,形成「考試潛規則」,排斥其他作答方式和思考方法,公開試的考評形式應如何改革,才能解決當前「框架式評改」的情況,也必須深入探討。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