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外觀今日香港──明日黃花的悲歌

如果身為老師只是想在亂世裏「獨善其身」,並沒有想為自己或下一代改變任何東西的話,那麼香港將會變成一個專出「庸才」的地方──無論去到哪裏,只能回憶、吹噓往昔的光輝,而後繼無力。

香港動盪,許多人因此都把目光聚焦在附近的東南亞。筆者就曾經收到一位讀者來信,詢問有關東南亞各國的教育概況。

老實說,香港教育走下坡路,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猶記得我在2001年初當老師時,在一個春假隨校赴廣東一所實驗學校交流時,已發現不管從學習態度,還是深度而言,當年的香港學生已經遜於內地學生──人家講話頭頭是道,而且邏輯嚴謹;反觀香港的孩子,說話中英夾雜,深度就免談了,最要命的是,大部分孩子連坐也坐不好。順帶一提的是,當年我工作的學校是新界區一所有名的教會小學。

老師呢?我記得當年參觀、交流過後,香港的同事們馬上組團出去購物、按摩,吃喝玩樂;我實在看不過眼,當年就和另一位老師躲在酒店裏聊天喝茶。雖然還是初出茅廬,可是心裏已經渴望可以跟那批舊同事割席而坐。

教育的失敗

雖說不能以偏概全,但當我們客觀地去看今天站出來的這批人,不管是站在哪一個立場,往往都不禁搖頭嘆息──一個地方培養不出可觀的領導人才,這絕對是教育的失敗!

探討政治,並不是本文主旨,也不屬個人專長。但是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發,香港的教育確實是每況愈下,九七後推行的通識教育,並沒有一套客觀、科學的衡量與評估標準,這慢慢演變成「各自為政」的亂局,老師甚至學校往往以個人的喜好選授教材,其影響力是明顯不過的──教出來的學生很容易變成盲目的兩極化。今天香港的局面,某程度上正正反映了教育的失敗,尤其是通識教育的失敗。

視野的短缺

另外,視野的短缺也是香港目前的致命傷。我不說別的,就說以前接觸過的一些同行;同樣是教國際學校,有許多同事對香港已存的問題都採取異常消極的面對方法,我直截了當問他們:小孩在香港接受教育有沒有優勢?他們大部分都答不出一個所以然,只是說香港資訊比較發達,小孩可以學到許多不同的知識;有些同事甚至轉變焦點,把自己留港的原因歸咎於家庭背景:因為生於斯長於斯嘛,離開香港也自然變成一項「不可能」的任務。我在這裏無意鼓吹精英人才放棄、離開香港,因為這正是急需人才的時代。我想說明的是:如果身為老師只是想在亂世裏「獨善其身」,並沒有想為自己或下一代改變任何東西的話,那麼香港將會變成一個專出「庸才」的地方──無論去到哪裏,只能回憶、吹噓往昔的光輝,而後繼無力。

總而言之,刻下香港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儘管不一定能在短期內解決目前的問題,不過長遠來說,我們的教育制度必須有能力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兼備國際視野的下一代…… 在香港求學有否優勢?個人認為還是有的,畢竟香港長久以來一直擁有世界一流的資源,但這種優勢正快速地被邊緣化和被取代。如果情況在短期內沒有改善,那麼,香港將會在可見的將來被內地的一線城市,以及東南亞的部分國家完全取代,而成為明日黃花。

張海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