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對教育界來說是沉重的一年。半年多來因反修例風波而引發不同方位的社會運動,強把人的價值推向兩端。極端化的結果是人的思想變得偏頗、行動充滿愚昧,理性完全為感性宰控,失去平衡,結果只會墮入二分法的窠臼:朋友非友即敵;是非非黑即白。這當非教育之道,亦非人生之理。趁此歲末,就把個人對教育、人生一些觀念整理,盼望教育從回本源,人生重回正軌。
半學半教 半生解惑求諸己
「半學半教」,對現今的教學生態來說可能是一種諷刺。教師的重點在教,其理至明。雖說教的形式有多種,課堂無論是以教師為本(teacher centre)或以學生為本(student centre),教師仍是課堂的設計者,教室內的主角。教,亦有不同層次。韓愈《師說》說得很清楚,「師者,所以傳道、受(授)業、解惑也」。為學生解開問題疑惑、傳授學生知識、傳播人生道理,層層遞進,由表面解難層次,到最後為學生指點明燈。《禮記》所謂「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亦是以師為主,不同層次的教學。
教,只是一半;另一半是學。古語有云:活到老、學到老。那學什麼?學知識嗎?知識愈豐富,愈能掌握事事物物的原理,對教學實大有裨益。所以,老師課餘進修,特別是新科技方面的知識實有其必須性。但這只是授業、經師的最低標準。當社會紛亂,價值混亂、人心不安,教師本身亦徬徨失措,要能安己安人,自家必須成長!
古之學者為己
那末,教師應學什麼?「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在《論語‧憲問》篇的闡釋可以給我們啟示。「為己」指的當然不是為了一己的利益,古文言簡意賅,一字、一詞又有多義,故閱時定必小心,要多參考上下文,且要留意作者背景,切忌望文生義,以免貽笑大方。
孔子的「為己」,用現今語言,即要成長自己。古人做學問,不是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追求一己的進步,這進步是內在的提升,是對生命、人生價值有深層次的體會。孔子處於春秋時代,對於「今人」只追逐名利投反對票,今人做學問只為取悅於人,是一種向外的追求,例如讀書只為學位,有了學位,就更能攀升社會的階梯。
現代人自然覺得孔子的說法是迂腐,但需要了解孔子所處時代是「禮崩樂壞」,即維持社會穩定的制度出現危機,現今說法即是「管治失效」。社會混亂,民不知所措,在這背景下孔子才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的慨歎。
瘦到梅花應有骨
時局迷惘,價值失衡,教師更需要的是一顆定而安、靜而澄的心。這裏想起明末清初雅士吳從先名句:「瘦到梅花應有骨」。梅花儘管清瘦,卻有傲然骨氣,挺立寒冬之中。嚴寒可是一種鍛煉,人必須經過歷煉,才可品嘗人生的真諦。「半學半教」,在香港現今時勢尤其重要。教師必須要提升對生命的體會,才有能力給與學生在價值方面的指引。或謂教師事忙,公餘時間已不多,又要進修,又要成長,時間何來?
「沒有空間,就是你的空間」這是已故霍韜晦教授對門人的訓誨,弟子莫不以此為警惕。時間對人是公平的,每天只有24小時,每當發覺時間不夠用,就必須馬上要反省,是真的工作量太多?還是不能善用?工作量太多的原因又是什麼?是自己的能力不濟,還是慾望太多,以致不能專注?現代人生活多姿多彩,時間自較古人緊張,唯若能按緩急先後、輕重分配,空間始終會有的。就以對聯一副以結2019年,並與各有心教育人士共勉:
半學半教 半生解惑求諸己
無嗔無痴 無涯授業施於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