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本年10月刊登)曾提及幾個在小學中推展STEM教育所面對的難題,文中結尾時談到一所位於荃灣區的小學,該校有規劃地逐步推展自己的校本STEM教育。最近,有幸與該校的副校長(計劃的負責人)討論有關STEM教育時,順帶詳細了解當時推展的理念,以及數年後的今天最新的發展情況。
該校其實是一所「火柴盒」小學,學生主要是來自區內的家庭,父母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並重視及倚賴學校給予子女的教育,因此該校的理念是培養學生對資訊的掌握、語文的運用及專注閱讀等各方面,並殷切培育學生與時並進,能學以致用,讓不同能力、背景的學生得到更佳的培育。
當年特區政府積極推動STEM教育普及化時,該校的核心小組成員亦相信藉着STEM教育,能讓學生在科學、科技及數學範疇內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啟發創意思維,裝備他們面對未來社會,成為世界公民。
副校長表示當年該校與其他學校一樣,都有不少疑問及顧慮,例如課時/節數、教師STEM的能力及教學內容等等言談間,本人強烈感受到他們部署的精細、貼地。
當時該校將STEM課程的設計可分為三個層面:優化及整合現行的課程內容;設計STEM的主題學習課程;規劃資優抽離式的STEM課程。
學校在電腦科上作出改革,定名為「科學創意科」,並加入編程、雲端學習及3D 立體打印的元素。此外在設計STEM的主題學習課程方面,該校以「航空飛行」作主體,規劃貫徹一至六年級的校本飛行課程,讓學生認識空氣力學與飛行滑翔的關係。學生以異質分組參與學習活動及比賽,課程設計的核心強調學生能「動手」體驗,探究解難及自學創新。
除正規課程上推行STEM教育外,學校亦以課後抽離的形式推展STEM增潤深化課程,鼓勵STEM資優生在他們感興趣的範疇上持續學習,擴展視野參加不同的比賽及展覽。此外計劃每年舉辦STEM科學科技體驗日,讓學生透過活動及比賽,展示他們在STEM學習的成果,並欣賞同儕的作品。
有了好的計劃理念,但若在教學時數、人手調配、學校空間等各方面作出相應的配合,再好的理念也是徒然。
一小時STEM的活動試驗計劃
該校當然明白以上的難點,必須突破原有的上課時數及模式的限制,因此在計劃推展前18個月,嘗試安排四至六年級在星期四推行新的上課時間,核心課程在上午進行,午膳後試行新的上課模式︰一節作功課輔導節,然後進行一小時STEM的活動試驗計劃。
說在這裏,大家可能會想到,每星期小四至小六的STEM活動內容如何設計及進行呢?學校會因應四至六年級常識科課程的需要而設計主題學習活動,並在不同學習活動中加入校本的多元智能要素,例如在「創意小廚師」活動中引入視覺藝術、語文、數學元素;在「智能車模型拼砌」活動中引入人際關係、語文及科技元素;在「飛行看世界」活動中引入語言、科技及科學元素等等,將相關的智能元素與科學、科技的知識連結緊扣起來,讓STEM活動學習內容更全面,讓學生更全人發展。學生以小組模式學習,除認識科學、科技知識外,在人際關係、品德價值上亦得到培育,更有效引發他們的潛能及創意。
完成18個月的試驗計劃後,經問卷調查所得的數據得知,學校持分者均表示十分滿意,家長及學生亦給予正面的回饋。
經過18個月的實踐,該校已初步建構具校本特色的STEM課程,但學校期望不斷的改進,與其他友校分享經驗及在實踐課程中,可持續優化校本STEM課程及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及計算思維能力。在前學年,該校正式將下午校本STEM教育上課新模式推展到各級。每天下午上課時段推行跨科活動,將校本多元智能的元素融入STEM主題中,讓STEM活動的學習範疇更能整全。此外在該時段,學校亦提供空間給予學生完成核心家課,並進行學習支援補底拔尖工作,減輕家長及學生因家課構成的壓力,為學生創造空間,鼓勵自學,讓他們能在校園中愉快地成長。
這學校能順利地完成這項艱巨的活動計劃,最大的功勞一定是一群對教學有熱誠,對教育有抱負及對學生關愛的專業教師團隊。試想想,將整日的核心課程,由全日時間變為上午完成,下午則加入功課輔導節及一小時的多元活動時段,為學生提供既得益又具意義的活動,在老師沉重的工作量確實是百上加斤。但副校長表示當計劃在校務會議公佈,欲徵詢大家的意見時,意料不到的是老師一呼百應。然後各盡其職,絞盡腦汁,在課後時間不停開會、設計活動,目的只是為自己的學生着想。這種專業的精神,實是計劃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總括而言,小學要推動STEM教育是一條漫漫長路,雖然已過了數個年頭,學校仍然會遇到不同大小的問題、難關,也會存在許多顧慮及疑問,但堅信只要學校、家長及師生互相支持及支援,緊密協作,迎難而上,STEM 教育肯定可以培育出優秀的同學以面對未來社會的挑戰。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