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沙尼亞位於歐洲波羅的海旁,陸地面積約45000平方公里,是香港的40倍,人口卻只有130多萬,較香港少差不多6倍。這個與香港直線距離超過7800公里的蕞爾小國,香港人聽過的應不少,但對其教育有深入認識的估計不多。剛公布的2018 PISA卻引起不少港人對這個小國的興趣。
國際學生能力評估(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是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設計的全球學生評估計劃,每三年進行一次,對參加評估的國家或地區15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及科學三方面進行能力評估。從2000年開始至今已舉行了七次,2018年的評估剛於本月初公佈,幾個亞洲國家或地區,中國(只含北京、上海、江蘇及浙江四地區)、新加坡、澳門、香港等在各方面均名列前茅;亞洲以外的國家,成績最優秀的是愛沙尼亞,閱讀排第5、數學排第8、科學排第4。愛沙尼亞的突出表現在教育外行人來說自是大惑不解,其實早已有跡可尋。
教育支出與優質教育成正比嗎?
或說「教育支出與優質教育成正比」,這個傳統的說法在愛國似乎受到質疑,至少在數字上並不支持這看法。2018年數字顯示,OECD會員國在教育上每年平均投資$89000(美元)在學生身上;反觀愛沙尼亞,每年支出在學生身上的,是每位$64000美元,只是會員國的平均72%。這個發現非常重要,也值得香港教育界仔細研究。
「錢是萬能」、「有錢好辦事」、「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這些似是如非的流行話語在現今社會深入民心。彷彿金錢愈多,產出的貨品愈佳,包括教育。相信無人會否認教育需要一定的資源,而且絕不便宜,校舍、教師工資、各項設備,特別是資訊科技等無一不是金錢。但是否愈多愈好?答案若是,那低收入的國家,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國家,投資在教育上的支出多不及富裕國家,其學生豈非永無翻身之日?
2018 PISA參與的國家或地區有79個,唯會員國只有39個,中國、新加坡、澳門、香港只是合作夥伴,非會員國。若只計算會員國,愛沙尼亞學生在閱讀及科學兩方面的能力均排在首位,數學亦只是僅次日本及南韓之後,排第三。愛沙尼亞以相對便宜的投資,卻產出了驚人的成績,原因何在?這問題值得深入探討。
聰明的用錢方法
愛沙尼亞政府怎樣分析自己國家在2018PISA優良表現的成因?「我們投資在教育上的支出可能不如某些國家,但我們懂得怎樣聰明的用錢」。愛沙尼亞教育及研究部副部長Mart Laidmets 如是說。怎樣才是「聰明的用錢方法」?Laidmets舉出了幾個例子:增加老師薪酬、有效的發教材及網絡、多建新校舍,以減低維修舊校舍的支出。Laidmets的分析是以本國的國情考量,並不一定具普遍性,如多建新校舍可減低支出就未必適合港情。教材及網絡先不談,本文只集中看老師的角色。
愛沙尼亞老師的薪酬高嗎?在2018年,該國老師最低工資是每月1380 歐元,即約港幣12000元,與香港比較當然不高。但問題不在高與低,是薪酬增加幅度。2012年,愛沙尼亞老師的每月最低薪酬是644歐元,港幣6000元不到,6年之後,每月的最低薪酬竟上升了一倍!不可謂不驚人。薪酬增加速度快、幅度高可側面引證政府重視教育,而教師的感覺理應亦會是正面。但這與學生優異的成績產出是否有必然關係?似乎還需有其他證據才可有結論。
關於老師與學生優異成績的關係,Laidmets還指出了該國大部分老師均擁有碩士銜。同樣,老師高學歷是否與學生優良成績成正比?香港的老師有碩士銜的數目愈來愈多,博士銜的也不少,香港的教育近幾年卻遭嚴厲批評,甚至被評為每況愈下,老師高學歷與學生成績的關係似乎亦需進一步研究才可定斷。
品質監控有助提高學生成績嗎?
品質監控本是商業運作模式,在生產線中行之經年,且效果彰顯。但在教育界別爭議性卻頗大。香港在新世紀亦開始各種不同名目的評鑑、外評等。贊成一方會認為評鑑可量化成果、監察亦可確保素質;反對者卻以為教育工作不少以心傳心,難以量化,監察制會傾向細緻化,會窒息老師教學創意。愛沙尼亞又怎樣看這個問題?
Laidmets指出在其國家老師對於中央課程是很瞭解,政府從不設外間評鑑、監察等制度,學校老師對課程的安排、剪裁有很高的自主權。我國傳統有所謂「經師」、「仁師」之分別,「經師易得、仁師難求」,對課程依書直說,循規蹈矩,縱使講課生動,充滿娛樂性,只能說是及格的老師。要學生有長足的進步,定要有挑起學生學習的慾望的能力,如此,必須有創意、能針對學生不同能力施教,再配以適當技巧,才能產出優秀的學子。2018 PISA愛沙尼亞優秀的表現或許可給我們一個契機對香港的教育作全面的檢視。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