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以前在歐洲各地旅行時,經常會在古堡或一些古蹟活化的文化場地中偶遇室内樂音樂會,像是目睹那個有歷史故事的地方和音樂的一段邂逅,一段濃情蜜意的羅曼史;絕對是對當地歷史文化一種美妙的體驗。那時,筆者常想,如果在香港也能在類似的場地上聼一場音樂會,那該多好!終於,這些年,本地已經開始嘗試這樣的古蹟音樂會,以後還會有更多,因為有一群有心人正在默默為香港努力。
2019樂誼國際音樂節成功舉行
掌聲雷動代表着垂誼樂社在這樣艱難的時刻又一年成功舉辦音樂節,筆者作為有份參與和推動樂社發展一員,深感欣慰之時,更回想起今年另兩場對樂社和香港社區都有着非常重要意義的社區古蹟音樂會。
「賽馬會樂・憶古蹟」項目今秋亮相
這兩場9月中在中區大館舉行的音樂會以──「磨難與贖償」為題,是樂社和香港賽馬會的合作計劃──「賽馬會樂‧憶古蹟」的首度亮相。此項目來自於垂誼樂社自成立就倡議並持之以恆的一個社區項目──「樂‧憶古蹟」,「樂‧憶古蹟」自開展以來,在香港各區的古蹟保育之地進行社區演出,場地包括了中西區的孫中山紀念館、茶具博物館、東區的保良堂和新界的饒宗頤博物館等等;這些年為各區的觀眾帶來很不一樣的歷史和古典音樂融合體驗。
至於賽馬會又是在何原因下選擇了與垂誼樂社合作「賽馬會樂・憶古蹟」這個計劃?香港賽馬會慈善項目高級經理葉巧兒女士介紹說:「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一直致力推動藝術文化發展及相關教育項目,積極透過不同活動為香港注入藝術文化活力,豐富市民生活,同時亦十分重視本港文化及歷史傳承的工作,最佳例子是將中區警署建築群,保育活化成為「大館」──古蹟及藝術館。而垂誼樂社則在過去幾年一直努力將世界級演奏家帶到香港不同的歷史建築,利用音樂突顯古蹟的文化意義,以提升公眾對藝術和香港歷史的興趣,其背後的理念與我們不謀而合。」
本地年輕學生作品在大館首演
垂誼樂社的「作品徵集」旨在發現和培養本地年輕作曲人才,讓他們有機會發展和與國際頂尖音樂家合作。這次的要求是以大館為背景,創作一首為小提琴、中提琴和古箏而作的七分鐘室内樂作品。梁恩庭本來就是以一首古箏、鋼琴和大提琴的室内樂作品入選初選,對古箏非常熱愛的她這次充分運用了這種中國古樂器的特點,將大館的厚重歷史感通過古箏特別的技巧和音色表達,效果出色,贏得了海外音樂家和觀眾的一片驚喜、肯定和贊揚之聲。恩庭在接受採訪時坦言要感謝比賽在樂器要求上所帶來的挑戰和大館給她帶來的靈感,她作為香港年輕一代,本對古蹟歷史根本不了解,透過「賽馬會樂‧憶古蹟」這樣的項目卻幸運地對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刻的認識。
音樂為古蹟帶來精神上的重生
「賽馬會樂‧憶古蹟」項目為期三年,李垂誼先生是策劃和推動這個項目成為可能的靈魂人物。對於今後的計劃,他不想透露太多未來的細節,但卻將他的理念向筆者娓娓道來。李垂誼覺得一個古跡活化項目,有實體的重生,和精神上的重生,而他正正希望垂誼樂社和馬會的這個項目能帶來後者。他透露項目每一年帶給觀眾的音樂體驗將在大館的不同地點,嘗試不同的演出形式和可能。至於主題會有連貫性,彷彿將大館的前生今世編成了一個音樂故事;比如今年以「磨難與贖償」為主題來開始這項計劃,垂誼就特別挑選了分別來自於俄羅斯作曲家蕭斯達高維契和舒曼的作品,由戰亂衍生的打擊和壓逼,在蕭斯達高維契的作品中留下深刻烙印,而他作品中的沉重如大館曾經的歷史一般。但音樂會最後卻又用舒曼的《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作品44》中的樂觀為這個主題帶來積極的信息。作為一家即將成立10周年的日漸成熟之本地音樂團體的音樂總監,垂誼雖然為了演出而客居柏林,卻一直熱愛這個他出生的地方。他希望無論是古蹟音樂會還是國際音樂節,音樂都能為這個正在受難中的城市和人們帶去治愈和和平的力量。
「賽馬會樂‧憶古蹟」另一重要的依托和對象是社區的居民,樂社和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都致力於通過這個項目,可以和社區居民產生更多連接,讓生於是斯,長於斯的人們能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熱愛並努力共建自己的社區。因此音樂會還將同時進行古蹟導覽和多項其他互動活動,嘗試音樂和古蹟碰撞出各種火花的可能性。
只有把人們帶來了,古蹟才真正活化了。這將是一場古典音樂和古蹟活化項目相遇的美妙羅曼史,讓我們拭目以待。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