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強積金乃當前要務

香港的退休保障問題,仍是社會議論的焦點之一。目前除了私人儲蓄外,退休保障的最重要支柱便是強積金。眾所周知,強積金運作上本身存在一些缺失,強積金管理局打算推出的「核心基金」計劃,便是為了針對部分的缺失而設,它是否有效,我們應仔細分析。
香港的退休保障問題,仍是社會議論的焦點之一。目前除了私人儲蓄外,退休保障的最重要支柱便是強積金。眾所周知,強積金運作上本身存在一些缺失,強積金管理局打算推出的「核心基金」計劃,便是為了針對部分的缺失而設,它是否有效,我們應仔細分析。 
 
退休保障是現代社會一個既新又困難的問題,在200多年前,歐洲人的人均壽命才只是30多歲,並沒有多少人能活到古稀之年,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預期壽命也不足40年,當然也不用太擔心退休。但今天的世界,壽命普遍延長,年過90的也數目不少,沒有哪個現代社會能不為此問題而頭痛。 
 
以香港為例,男的在出生時的預期壽命已達82年,女的則87年,但到了退休年齡而仍在生的人,不屬於短命一族,其平均壽命更不會止於82及87年。假設一個港人到了60至65歲之間才退休,他退休後平均大約要多活20多年才離世。但他曾經工作過多少年呢?不少一生都工作的人,平均大約會工作過41、42年,但也有不少人(例如家庭主婦)並非一生都有工作賺錢,有些人工作的時間還會甚短,香港20至65歲的人口中,勞動參與率大約有73%,所以平均而言,一個港人一生大約只工作30年;30年的工作,不但要養活自己及孩子,還要儲蓄支持未來20多年的退休生活及醫療開支,壓力是否很大?儲蓄率顯然也不能太低。
 

政府不是戲法師

 
有人可能誤以為,只要政府出手便可解決問題,但政府並無變戲法的本事,每人一生的生產期有長有短,但平均只得30年,卻要養活80多年的生命,政府就算要抽稅派錢支持不工作或已經退休的人,也找不到足夠多的納稅人交得上稅。
 
退休保障若是以跨代供養為基礎,對香港而言問題更大。港人壽命幾乎世界最長,但從30年前左右開始,總和生育率已跌破二。換言之,一對夫婦平均只少於兩名子女。但如此一來,將來的年輕工作人口或納稅人口卻會愈來愈少,「隨收隨支」的退休制度根本找不到足夠的人納稅,以支付全民性的福利。此說並不意味全民性的「隨收隨支」制一定糟糕,如果下一代人數比這一代多,可以進入稅網的人數愈來愈多,則此制度可行,但香港的情況卻是相反。 
 
依靠自己子女養老也是跨代供養的一種,而且因為親情的關係,效率比依靠政府更高。可惜當政府的有形之手一旦介入,道德風險便隨即出現,子女若知道自己向父母提供援助,便意味政府的資助會相應減少,自然希望政府出錢較自己出錢好。在上世紀30年代美國尚未實行「隨收隨支」制度前,九成的退休長者與下一代同住,但制度一推行後,此比例立時應聲下跌,今天已是所餘無幾了。
 

隨收隨支 遲早乾塘

 
我過去多次用數據說明,財政上全民性的「隨收隨支」制度根本沒有持續性,蓋因太多人都可領取退休福利也。周永新教授所建議的方案只是再次確認我的計算而已,其方案可運行至2041年,從2042年開,便出現巨大資金缺口,政府根本撐不下去。據說政府要統計處把該方案對財政的影響推算至2065年左右,這是應做之事,它必會清楚告訴我們,遠遠未到此年,該計劃便要破產,政府就算注入大量資金也挽救不了。
 
若跨代保障行不通,我們最應該做的便是自己這一代及早儲蓄自己養自己。香港強積金僱主僱員合共才供薪金的10%,比起新加坡中央公積金的37%(從前一度是50%),當然不可同日而語,港人若不想增加強積金的供款額,節衣縮食,自己提高儲蓄率也可。但我們仍不可低估強積金的作用,有必要為它把賬算清楚。
 
若不想血汗錢白白流走,就必需要跟強積金「算算賬」。(pixabay.com / CC0)
若不想血汗錢白白流走,就必需要跟強積金「算算賬」。(pixabay.com / CC0)
 

強積金回報可高於「隨收隨支」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根據強積金管理局已公布的數據,從2000年計劃設立之初到今天,在扣除行政費用及扣除通脹後,各基金的平均實質年回報率大約是2.55%,有些基金回報比此高,也有些較此低,尤以那些低風險產品如是。這個回報率比某些人想像中好一點,但其實大有改善的空間。現在先假設強積金平均而言,將來可保持這回報率。
 
假設某家庭的主要賺錢人每月有10000元收入,可存1000元到強積金去,他一輩子的薪金在扣掉通脹後都停留在此水平,沒有寸進。實質投資回報率保持在2.55%,那麼他退休時可有多少錢?這要視乎此人工作多少年才退休,若工作42年,以今天物價計算,可積得89.7萬多元。這筆錢有多大用途?如果用它繼續投資,每年有2%實質回報的話,每月可提取4524元(此即「年金」的計算法),20年後才用盡。我們不應忘記,家中成員並非人人都會工作這麼久,家庭主婦可能一早便退出勞動市場,若以勞動參與率73%作簡單的準則打折扣,上述的年金每月可提取3303元。
 
如果改變假設,未來的工資能有每年2%的實質增長,則工作42年可得130萬的資金,年金每月可得6555元(今天價格計算),若用勞動參與率打折扣,退休後每月領取的年金是4785元。
 
上述強積金的收益可提供基本的退休保障,退休者收益高於過去社會中提出的各種「隨收隨支」式的全民退休保障計劃,但這並非說強積金不可再改進。
 
強積金為人詬病的是收費高,而且回報率平庸,比不少風險不算高的投資產品的表現尚有不及。據強積金管理局早已公布的數據,2007年底時,基金的開支比率是總資產的2.1%,到去年6月,半自由行已推行,但開支比率仍站在1.69%(到今天應該要再稍低一點)。
 

「自由行」可使行政費用減少

 
在國際標準上,這些都是很高的開支比率,況且現在基金總共已累積有5000多億元,倍於2007年的水平,但開支比率只是稍跌(這等於管理費的絕對值有頗大增幅),如何才能使收費減得更快?
 
經濟同行曾國平及黃健明最近研究過推行強積金「半自由行」前後基金表現有何分別,我不敢掠美,其詳細結果應由他們自己發表,這裏只指出「半自由行」雖不徹底,但他們仍發現隨之而來的競爭壓力,不但有助降低收費,而且促使基金的表現有所進步。按此邏輯,我們實有理由相信,若容許僱員能把自己的供款及僱主的供款都提取出來,自由選擇基金,亦即俗稱的所謂「全自由行」,那麼強積金的收費會更低,回報率會更高。其實若有了此自由,就算並非人人都懂得投資,只要一部分的人懂得分辨基金的優劣,也會形成競爭壓力,迫使基金經理努力改善表現,惠及其他的投資者。
 
是什麼因素阻礙着強積金管理局推動「全自由行」?據說是因為僱主不願意僱員對僱主供款的部分擁有控制權,可自由選擇將其投到其他的基金中去。
 
為什麼僱主如此固執?原因是有所謂「對沖」問題。多年前制訂強積金條例,容許僱主在有需要時,可把自己供款的部分用作支付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既然有此一着,僱員若對自己及僱主的供款都有完全的投資選擇權,會有誘因將自己供款的部分作較安全的投資,僱主供的一部分則放在高風險高回報的產品上,反正若一旦虧本,自己離職時,僱主仍要填補虧本的部分,照樣足額發放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
 
此問題不易解決,但若不解決,「全自由行」不易推行,強積金的成本便會高昂,表現也會遜於大市,市民的退休便得不到更好的保障。最好的結果是僱主放棄用強積金的供款作「對沖」,又或政府乾脆取消長期服務金。但這些說來容易,政治阻力卻是不容低估。另一條出路是設立一中央平台,或叫作中央公積金也無不可。
 

核心基金 應有可為

 
此平台的運作可以大致如此:政府設一中央公積金,以後的新供款可全部都送到這裏,若僱主沒有供款,此基金可以有權追討。存入的資金要用作投資。僱員若不滿意把款項在此基金投資,可把自己供款的部分全數或部分轉移到別的基金去,若僱主同意,僱主所供的部分也可轉走。這個中央公積金可以起到與其他基金競爭的效果,營造競爭壓力改善市場中其他基金的表現。它有公權力,追討欠供時成本較低。倘若此中央公積金自己的管理不善,僱員亦可把資金轉移,無甚損失。
 
在投資的取向方面,強積金管理局所建議的「核心基金」其實是不錯的方法,其建議的收費要低於0.75%,雖然仍是過高,但暫可接受。按年齡而自動調整投資組合的風險程度,亦屬合理,可減少投資外行人所犯的錯誤。「核心基金」的出現已可增加市場中的競爭,中央平台或中央公積金中收到的資金,可乾脆全都投入「核心基金」中,增加其規模效應。供款時資金集中起來到一個中央平台可減管理、追討及追蹤資金去向所涉及的行政費用,亦可迫使其他基金改善自己以求爭取供款人主動把存於此平台的資金提取出來轉移到它們處。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雷鼎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