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介明:教育可以促進社會公平嗎?

社會能夠公平嗎?能夠公平的話教育會起什麼作用?不能公平的話最大的公平是什麼?教育又起什麼作用?教育作為一個體系、一個制度可以公平嗎?公平是什麼意思?學校教師這個層面什麼才叫公平?怎麼才叫對社會公平做出貢獻?教育可以促進社會公平嗎?最關鍵的是教育是在削弱還是引起社會不公?
4月1至2日,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教育公平協同創新中心、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聯合舉辦的「十三五」期間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高峰論壇在華東師範大學成功舉辦。 22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圍繞教育公平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程介明教授於會上作主題發言,現整理如下。
 
今天我是來學習的,記得我在70年代於香港《信報月刊》寫過一篇文章,主題就是「教育可以公平嗎?」。那個時候很多看法都很不成熟、很幼稚,但是已經覺得公平這個概念其實是一個比較不容易掌握的概念,我就很想在這次會上聽一聽內地討論這麼熱烈的「教育公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同時也說說我的看法。
 
2000年的時候,全世界有一個《千禧年發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簡稱MCG),為期15年。當時有八個領域,教育是其中之一。關鍵是重新提出「全民教育」這個話題,因為從60年代到90年代幾次全球動員,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兒童就是沒辦法入學。計劃在2015年就到期了,全世界都在討論2015年以後怎麼辦。教育愈來愈複雜了,但是主題有顯著的變化。第一是把「全民教育」改成「全民學習」;第二,「教育公平」代替了「教育入學」這個大主題。
 
因此,教育公平是全球性的問題,不是中國才有的。我現在逐漸覺得,一個國家怎麼才算發展得好,起碼有兩個可以看得到的維度,一個是富強,一個是公平,缺一不可。
 
在國際上,有關公平的討論有三個概念,用的時候也許以為互通,其實是講的三個不同的概念:Disparity,不勻;Inequality,不均;Inequity,不公平。不勻,是指有差距;不均,是指不劃一;不公平,是指機會不均等。
 

社會公平與教育公平

 
社會能夠公平嗎?能夠公平的話教育會起什麼作用?不能公平的話最大的公平是什麼?教育又起什麼作用?教育作為一個體系、一個制度可以公平嗎?公平是什麼意思?學校教師這個層面什麼才叫公平?怎麼才叫對社會公平做出貢獻?教育可以促進社會公平嗎?最關鍵的是教育是在削弱還是引起社會不公?
 
我想說一說我自己對現在的學校制度的看法。現代學校教育的模式,其來源基本上是西方的。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這些發達國家基本上教育制度都是殖民地、教會或善意地或不善意地傳到這些社會。雖然經過了這麼多年的演化,由於是隨着工業社會而來,所以本質好像還是沒有變,是工業社會的產物。西方的所謂學校制度或全民的教育制度一般追溯到19世紀中期,有些認為是1870年英國首先有了教育法才開始的。
 
工業社會基本的結構就是像工廠一樣,前線是一大堆的勞動人員,由工頭監工,然後是層層管理一直上去到總工程師。這是機構的結構,也是整個社會的結構;後來服務業出現了,所有的公司也是這個結構。這個結構,也變成了收入的結構,地位的結構,全社會就是這樣一個金字塔。在這種情況下,工業社會明細分工是最基本的,資本主義的發展就是這樣開始的,明細分工、等級森嚴、上下分明、規章制度等等。金字塔是結構性的不均。在工業社會裏面,人類被看成是分類的、也是分等的。假如這種社會結構不變,社會最可能達到的公平是什麼呢?
 

對公平的看法

 
我對公平這個概念自己的看法有幾種:一個是結果公平,全社會大家都一樣。這種情況其實發生的很少,嚴格來說,中國計劃經濟時代大概是想達到這樣的結果,大家的工資都差不多,收入也差不多;即使有高有低,也是微不足道。第二個是起點公平,原來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各盡所能、按勞取酬」其實某種意義上也有起點均等的含義,但我不是哲學家,不敢說應該是否這樣理解。第三個是機會均等就是公平競爭、適者生存、優勝劣汰。我覺得機會均等也許是目前世界上市場經濟的基本公平觀;但我還不敢說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其公平觀是否會有不一樣。
 
回頭再來看看教育,教育對於社會公平有什麼功能?人力資源需要嚴格的分工、嚴格的分等,但是人出生的時候是混沌一片的,怎麼把人類切塊分類分等呢?就要靠教育。於是教育就需要有考試、大綱、課本、學校、時間表等等。工業社會的教育基本上是要產生勞動力,勞動力的產生是要把人分層分等,分層分等需要信號,就是學歷,學歷是由學校產生的。這是全世界所有政府願意投資到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投資屬於一種經濟話語,講究經濟回報。因此教育的整個處理基本上是把人類變成人力資源的處理。目前,這個還沒有很大的改變。
 
教育本身也是分類分等,現在我們的教育制度跟勞動力的金字塔是很吻合的,大多數社會都是這樣:不念什麼書或剛好完成義務教育的是體力勞動者,高一點的是技工,然後是技術員和工程師。因此,剛才提到的金字塔,也是知識的結構,也是學歷的結構。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問:教育,是治癒社會不均的良藥?還是社會不均的催化劑?這裏提出幾個問題。
 
教育與公平之間的思考,在當前亂世而言非常重要。(Pixabay.com / CC0)
教育與公平之間的思考,在當前亂世而言非常重要。(Pixabay.com / CC0)
 

問題一:社會是不均的,教育可以改變社會的不均嗎?

 
這是指結果均等。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很流行人力資本的概念,整個概念就是“More Learning,More Earning”,學得愈多賺得愈多。但是隨便你學了什麼,社會的結構不是跟着你的學歷改變的,不是跟着你的教育產出改變的。不是說教育是上層建築,反映經濟基礎嗎?現在為止世界上還沒有出現因為教育的發展就把社會不均解決了的。教育發達了,不等於國家的不均現象就會有所改善,好像沒有這樣的例子。
 
因此對於問題一,我的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但是假如教育不公平,或者教育是建築在不公平的觀念上面,教育完全可以惡化社會的不公平。
 

問題二:教育可以促成起點公平嗎?

 
特殊教育是一個例子。對特殊需要的兒童應該投入更多,否則不能達到基本的起點。終身教育,作為第二途徑,就是所謂輸在起跑線上的人放在新的起跑線上,這個好像是能夠做得到的,但不是每個社會都願意這樣做的,在中國也是最近幾十年來才慢慢地接受了這種想法。值得注意,「輸在起跑線上」這種說法就是和起點公平唱反調,去年8月份在深圳的一個大講堂,我就講「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話本身是錯的,應該是不要「錯在起跑線上」,而不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一開始就把孩​​子放在「輸贏」的格局裏面,其實是在嚴重地灌輸不公平的概念:我贏 ​就表示你輸!
 

問題三:教育可以促進機會均等嗎?

 
我覺得這是討論得最多的。中國古代的科舉,是教育機會均等的典型。 「十年寒窗,一朝成名」,這個不是機會均等嗎?起碼給人的印象就是不管你多麼窮困,只要勤奮,總有一天會出人頭地的,人人都覺得自己可以當狀元。但這不是社會公平,因為門生腦子裏想的,是「出人頭地」,做「人上人」,但卻是教育的機會均等。現代呢?前兩個星期我在上海參加「成功教育」的一個慶祝會,我覺得成功教育是現代社會的機會均等的典範。因為他讓每一位學生(即使是被認為是蠢的學生)都覺得自己能夠成功,而且真的成功。但是,現在的教育制度(例如學生考試分配)、學校生活(例如只着重某類能力)、教師觀念(例如認為有些學生是蠢的),大致上都沒有教育公平的概念。 「成功教育」的起點,是認為學生失敗,是因為他們感到我們認定他們失敗。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散播「不公平」的觀念。
 
以上,引起我問一些具體的問題:學生的能力是否可以均等?學生的能力是否可以一致?學生是否應該接受劃一的教育?
 
學校有沒有想過:自己有促進社會公平的使命?教師有沒有想過:自己在傳遞怎樣的公平價值觀?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學生將會是塑造公平社會的先鋒?
 

為什麼現在提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不是新課題,現在,卻又非常迫切的意義。社會在變,在不斷地變,而且愈變愈快,變得不可測、不穩定、不安全。現在是生產形態在變,組織形態在變,工作形態在變,人才形態在變,社會期望在變,個人職業在變。這些都不是我的發現,而是常識,可以看成是後工業社會的特徵。教育,是社會的希望!
 
同時,現在世界的新常態,是「亂世」。不是嗎?亂世:連綿的嚴重天災,不斷的人為意外,新舊的傳染疾病,難測的經濟危機,潛在的戰爭威脅,突發的社會動亂,任性的政黨紛爭,氾濫的恐怖行動,瀰漫的貪污腐敗,普遍的社會不滿。
 
這種種亂象,二、三十年不會輕易迴轉。如此,則我們的下一代,是否有能力在亂世之,把握機會、創造機會?是否有和平、公平、正義的觀念,創造新的世界?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的下一代要比我們強得多才行。不光是能應付這種狀況,而且要能改變這種狀況。因此,教育是社會的良心!教育,完全不是成績好不好的問題。我們下​​一代能否有能力把握機會、創造機會,這個是個人和國家共同的願望。
 
一個國家需要公平的社會,富強才能持續,一個民族只有人人可以成功才是偉大的民族,這是我個人對社會公平和教育公平的基本理念,這個方面教育責無旁貸。
 
原文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