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式回應」

「林鄭月娥式回應」已成為了香港民間的關鍵詞,代表「你說你的好了」。市民不覺得受尊重,憤怒繼續;尋找出路,成為了一件很遙遠的事情。他們很想為香港做點事,但不覺得可以通過政府及其渠道做到他們想做的事。

近期很多人在問:為什麼聽不到中間的聲音?為什麼中間的聲音未有發出來?為什麼沉默的中間派繼續沉默?難道他們不介意整個社會任由兩端的激烈意見、行動者所支配嗎?究竟香港社會是否失去了內在的平衡力?

這一連串提問,背後的假設、想法不盡相同。嚴格來說,它們並非同一條問題反覆提問。不過,它們也有相近之處,就是很關心所謂中間的聲音。而在這些提問背後,似乎假設了中間就等於溫和(甚至是追求安穩,避免把事情搞大)。而很多人之所以要提出上面的各條問題,主要是覺得目前街頭暴力未見任何減少(更遑論停止)的迹象。這種情况明顯的是異於大多數人所預料的,而出乎意料的不單止是連續爆發暴力場面,更重要的是香港社會對暴力的反應出現了變化──最初很多人以為衝擊立法會那一夜已屬前所未見,豈料發展下來,那才只不過是一個開始。為什麼向來強調以和平手段來抗爭的香港社會和香港人,對於暴力沒有回應、反彈?

期望中間派民意反彈 明顯是錯誤判斷

有人認為中間溫和的意見之所以微弱,是因為中間派在目前的政治氣氛下,受到來自兩極的壓力,不敢走到台前將溫和的主張表達出來。這種理解的最大問題是,持此想法的以為中間派至今仍在場邊「吃花生」,未有進場。現實的情况是,特首林鄭月娥擁有超乎一般政治人物的本領,(一次又一次地)嚴重低估了市民的反應,(同樣是一而再地)錯過回應群眾的機會,以致將全港市民都拖進場內,令社會上再無旁觀者這個身份,人人都對特區政府有意見。

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香港的狀况並不是中間派尚未進場;期望中間派終於不能再忍受暴力傾向的抗爭者,帶來民意反彈,逐漸孤立所謂的勇武派,這明顯地是錯誤的判斷。特首一直以為自己早已回應市民(只是沒有答應他們的要求),於是覺得沒有必要再作補充,客觀上自我隔絕於社會上的大多數,令平時甚少表態的中間派,亦難以接受特區政府處理修例風波的方法。

當然,中間派的不滿並非只源於上述政府回應市民的失誤,而是政府在處理修例的過程中,以「大石壓死蟹」的姿態出現,嘗試繞過常規的程序,同時還要一副「你奈得我何?」的模樣,引起眾怒。何謂犯眾憎?特首作出了一次接近完美的示範。

大概特首本人及她的管治團隊一向更多考慮的是不同界別的利益,嘗試找出議價、交換的空間,而視施政給予市民的觀感為次要,沒有想過如果對感受、印象管理失當,將會引起很強烈的反應。這對一般的政府如是,對一個缺乏認受性、信任的政府就更加嚴重。特首對於各種訴求一早「落閘」,甚至拒絕在個別訴求上討論有無討論的空間,或者以為這是傳達堅定立場的做法,但卻忘記了當一般市民將政府在整個過程中的表現串連起來,所得出的印象是,不單止這個政府缺乏與市民溝通的意識,更惡劣的是毫無顧忌地意圖利用在制度上的優勢(例如議會裏的反對派只可以是一種阻力,而不是支配大局、左右決定的力量),霸王硬上弓;到形勢欠佳時(例如連建制派也未能統一步伐),依靠中聯辦出面鳴笛,支撐特區政府的決定。

本來對很多人來說,他們不是不明白香港處境的特殊性,所以沒有打算將現狀完全翻轉。不過,政府做事的手段不能赤裸裸,不作遮掩地由上而下。原來大家心中不會宣諸於口的理解,現在由一個人把所有東西放上枱面,不單止毫無歉意,而且還打算一直硬到底。

中間派對港府極不滿

特首操作特區管治的手法,基本上完全違反了過去幾十年(由九七前到九七後)大家心領神會的理解。於是,不信任迅速擴散,而懷疑取代了原來的溝通。當特首面對這樣的處境而仍然沒有打算妥協和重新諮詢的時候,對抗變得無可避免。而在政府與民眾對抗的過程中,特區政府的民望、道德力量更進一步下降,連說服廣大市民它就是社會秩序的代表與象徵的能力,也迅速消失。至此整個政府全面失效,而原來的社會秩序亦隨之而一去不返。

我所了解的中間派,很多對抗爭者所採取的手段不但有所保留,甚至會持相反意見。他們的主要訴求,其實就是撤回修例和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對於堅持要衝擊的抗爭者有無其他更複雜的主張,基本上並無興趣查根究底。但有一點是很清楚的──他們對特區政府極之不滿。他們是憤怒的,而隨着事態的發展,程度有增無減。

很多人好奇,為什麼中間派對部分抗爭者的暴力視若無睹。過去香港的經驗是只要抗爭行動稍為踏出了規範界線,失去了道德高地,便難以爭取市民的同情。那麼,為什麼街頭暴力不斷蔓延,卻見不到民意反彈呢?難道特區政府比較暴力分子更不堪嗎?這是很有趣的提問,而特區政府很值得尋找相關的答案。據我的觀察,答案──正是!對不少中間派而言,他們對今天特區政府的印象,是沒有什麼會「衰得過佢」。

政府與民眾對抗的過程中,特區政府的民望、道德力量更進一步下降,連說服廣大市民它就是社會秩序的代表與象徵的能力,也迅速消失。(亞新社)
政府與民眾對抗的過程中,特區政府的民望、道德力量更進一步下降,連說服廣大市民它就是社會秩序的代表與象徵的能力,也迅速消失。(亞新社)

港府必須知道 巿民感被藐視

而更值得了解的是,在很多中間派眼中,以林鄭為首的特區政府對和平理性的行動肯定不會有反應。築人鏈也好,唱歌也好,何時見過特首會表示已聽到市民的心聲?但在周末出外破壞,保證政府會發聲明,同時特首又會講話。這是特首的潛意識:其實她一直回應街頭暴力。而他們兩者的互動,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鼓勵對方採取行動。這種近乎超現實的政治現實,令街頭暴力不會停下來(而中間派也需要有人採取一些行動,令特區政府會有所反應)。

我完全明白,特區政府聽到這樣的批評時,一定覺得很不公平。可是他們一定要知道──很多巿民都覺得政府藐視民眾。「林鄭月娥式回應」已成為了香港民間的關鍵詞,代表「你說你的好了」。市民不覺得受尊重,憤怒繼續;尋找出路,成為了一件很遙遠的事情。他們很想為香港做點事,但不覺得可以通過政府及其渠道做到他們想做的事。

很多人以為,是先有一種取向叫中間溫和,然後看誰能把他們動員起來。其實,中間派的存在與表現,跟體制內有無渠道讓他們以最尋常的方式來表達意見、發揮作用是相關的。現屆特區政府基本上已經完全斷離於民眾,100多天以來,愈來愈多人走到對立的一面。

(寫於特區政府展開對話前數小時,但願我的分析全盤錯誤,對話展開之後,相互諒解,從此天下太平。)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呂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