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初步擬定通識科改革的諮詢方向,除了課程內容的六大單元須加以精簡,也有意將獨立專題探究(IES)列為非必定項目,容許學生自決參與。對於後者,筆者已在其他文章作出詳細分析,故本文集中討論精簡和改善新高中通識課程的問題。
列明單元內須教授的議題
新高中通識教育科已推行近十年,其成效人言人殊,但引發極多爭議想必無庸置疑。究其根本,關鍵之一是課程文件內容空泛,欠缺規範性。當年的原意是旨在指出探討方向,容許學校有自訂校本課程的空間,但引起的問題是教學內容沒有邊際,各間學校所教議題可以千差萬別,不少坊間對本科的誤解也由此而起。再者,課程文件只以問題形式點明探究方向,但相關的議題或多不勝數,隨時令師生疲於奔命。因此,坊間流行合併或取消部分單元的構想,以削減教學內容,但只要課程文件「空泛化」的問題一日不解決,前線的教學質量始終難有根本改善。再者,通識科強調融會貫通各科知識,但新高中與昔日高補程度不同,同學在高中只接觸少量科目,不少同學都缺乏經濟、地理、歷史或科學等基本知識,教學難度和時間自然大增。學生既沒有「通識」應有的人文素養,更缺乏足夠的「常識」和「基礎知識」,老師唯有重頭開始,教學時間自然不足。何況課程文件沒有列出不同單元和探究問題所需的知識或理論,老師只能自行模索,或依賴教科書的內容,形成欠規範化的問題。因此,通識課程改革方向之一是具體化和規範化,長遠應列明單元內須教授的議題,議題背後涉及的知識、概念、理論(留意不只是單單列出概念),而有關的議題可以每隔數年更新一次,以切合世界和社會發展大勢。
恢復文理並重的課程理念
由於課程文件空泛化,沒有具體列明教學內容,部分學校自行刪減課程,例如:有學校不直接教授現代中國的單元,只將其內容結合其他單元教授;有學校只將極少時間放在個人成長的單元,用草草完成來形容也不為過;也有學校重文輕理,集中教授今日香港等人文學科的教學單元,令能源科技和公共衛生獲分配的教學時間嚴重不足,難以切合課程文理兼通,打通不同學科知識的原意。事實上,形成上述的現象,考評局要負上極大責任,其擬題方向過分偏重香港單元,其他單元則備受冷落,多年以來有關科學科技的題目極少,現代中國在最初幾屆只在卷二選答題出現。情況到第五屆才開始有所改善,近兩年也多了一些需要科技知識的題目,但當中的變化和準則沒有透明度可言,彷佛只由一小撮考評人員的喜好決定。因此,通識課程改革方向之二,是恢復文理並重的課程理念,均衡地顧及課程內各個單元,並加強課程和考評部門的聯繫,做到互相溝通和合作,在制度上避免課程和考試脫軌的問題再現。
最後,考評局的設題方式出現「去知識化」的情況,特別是卷一題目根本不需要充足的學科知識,考生仿如做閱讀理解,從資料尋找可加運用的素材,考核重點變成數據分析和解讀,以及文字的推論和解說技巧,未能體現課程精神。更重要的是,由於考試偏重「語文能力」,以文章寫作為主要考核形式,令考生有如進行快速寫作的競賽。影響所及,在考試導向之下,不少學校加強訓練學生寫作技巧,結果堅持教授基礎知識的老師或學校,教學時間更為緊張,而部分學校則減輕議題和知識的教授,加強訓練學習寫作技巧,令通識科變成語文寫作科。更甚者,為協助同學掌握寫作技巧,部分老師將答案方法和內容「格式化」和「框架化」,限制莘莘學子的思維。部分評卷員將作答框架引入公開試評卷,要求學生「三正一反」、「例必有駁」等,形成「考試潛規則」,排斥其他作答方式和思考方法,不但對沒有老師參與評改的學校不公,也違反本科的教學理念。由此可見,即使課程寫得天花亂墜,只要考評模式未有配合,一切也是徒然。公開試的考評形式應如何改革,才能解決當前「去知識化」、「框架式評改」、「偏重語文表達」的情況,實在值得深入探討。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