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派發二千五」的啟發

理財其實是一個生存的技能,能量入為出,能積少成多,能自制珍惜都是一個人從少要讓成的習慣。

執筆之際,財政司司長在政府記者會中宣布一系列紓困措施,當中政府在2019/20學年,將為本港的幼稚園、小學及中學日校學生提供每人2500元的津貼。記者在會中問到派錢目的,司長表示措施的目的是希望幫助減輕家長的負擔。

筆者並非想討論派發2500元的動機或對家長的好處。因為我相信就「派錢」這一個政策,有些家庭是有實際的需要,但有些家庭卻只是增加儲蓄,更有些家庭可能是給孩子一個獎勵或購買禮物的機會。因此,若討論政策是否恰當,所需的篇幅實非是次能足夠討論。可是就在今天,我卻想到家長平日對子女理財的觀念又是怎樣的呢?我不敢説自己有什麼的研究心得,但卻曾閲讀過一些資料,並在生活中實行過一些方法,因此也想藉此分享作交流。

培養孩子理財意識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給他們「豬仔錢箱」,讓他們經驗及學習貨幣,並具體經歷積少成多的經驗。不要少看這個過程,因為現在是電子貨幣的世界,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很少會感受到實體貨幣。説到這裏,筆者想到一個現實情況,昔日在乘車時因要投入實體貨幣,因此總會很清楚車資的數量。由於現在經常用了電子貨幣付款,一拍咭即扣錢,然後又自動增值,因此對「用錢」這觀念會變得抽象。現在成長中的這一代,出生時就活在電子貨幣的世代當中,他們很少用實體錢付款,因此家長最簡單的方法是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們經歷到用了錢,就是會少了錢的體驗。

在儲錢之後,家長又必須要給他們用錢的機會,讓孩子自小在父母的陪同下學習用錢。例如購物後要看看收據數目是否正確,用實體貨幣付款前又必須量入為出,培養理財意識。

在孩子到了一定的歲數後,又可以為他們開設一個獨立的兒童帳戶。筆者了解過不同的銀行做法,有一些是給孩子一個戶口號碼,但沒有儲蓄簿,但另有一些是可以有一本儲蓄簿的。如果以學習理財的角度而言,替孩子開設有儲蓄簿的會較為合適,因為可以讓孩子透過「打簿」體會金額的增加或減少,培養記帳的意識。甚至每隔一段時間「打簿」又會發覺有了一點點的利息,體現「增值」的概念。不要少看這本「簿仔」,筆者還記得唸小學一、二年級時,家父帶着我到旺角某銀行的九龍總行開設戶口的情景,時至今天仍感恩父親對開帳戶的重視及循循善誘,讓我從小學習量入為出及儲蓄的習慣。

孩子了解立定期存款

隨着孩子的成長,當他們對「數學」有一定的認識後,家長如有開立定期存款的話,也可以與孩子的錢一起開立(當然就是父母的定期有一部分是小孩的積蓄),但家長必須在處理前先將概念(如本金、利率及利息)告知孩子,計算一次讓他能明白了解。如他同意,就開立定期存款。最關鍵的是什麼,就是在定期存款到期結算時告知孩子,並分回他的一份給他。讓他透過這個「本利和」再做下個定期存款,體會「雪球」的效應,看見增值的潛力。

理財其實是一個生存的技能,能量入為出,能積少成多,能自制珍惜都是一個人從少要讓成的習慣。今天在電子貨幣的世界裏,孩子從小難以體會錢為何物,只知「一拍咭」就有。因此,先要認識、繼而掌控、並再作積存都是重要之道。我們要讓年幼的一代從小學習理財的知識及培養正確的理財態度,讓他們能為未來的生活作好準備。

翁美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