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載師門情 將中醫經典帶向世界──《思考中醫》英文版面世

《思考中醫》出版之後,劉力紅有一次和傅海吶提到希望將著作翻譯成英文,師弟就默默的將這個念頭付諸實行。

中國人看中醫,不時聽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詞語:「潮熱」、「燥熱」有什麼差別呢?「血氣不通」意思又是什麼?凡此種種,大部分人都不會細察,而對「六經辯證」這麼高深的中醫理論,就更會避而遠之。偏偏有一班外國人本着對中醫的熱誠,以及同門師兄弟之間的情誼,花上十年的心思心力,將著名醫者劉力紅的經典著作《思考中醫:〈傷寒論〉導論──對自然與生命的時間解讀》譯成英文,向英語讀者詳細論述 “Tidal Heat” 及 “Dry Heat” 之別。學通一種語文,往往源自於與人溝通交流的渴望,而今次《思考中醫》英文版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面世,正正是一個中醫和世界溝通的故事。作者劉力紅近日訪港,分享這本書走向英文世界的來龍去脈。

《思考中醫》英文版的出版,與編者傅海吶(Heiner Fruehauf)的經歷有莫大關係。傅海吶是德國人,成長於西醫家庭,卻一直對中國文化極有興趣。1990年,傅海吶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取得東亞語言文化系博士學位之後,本來有機會繼續向學術界發展,不料卻突然知悉自己罹患癌症。手術後,他決定放棄化療療程,改為前往中國學習氣功、中醫,並拜入著名國術師傅王慶餘門下。幾年下來,癌症日漸康復,令他對中醫深深拜服,更在位於美國波特蘭的國立自然醫學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Natural Medicine)創立「經典中醫學院」(College of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推廣中醫。

《思考中醫》源於瀘沽湖授課 「老外」學中醫

時為1998年,劉力紅和傅海吶在四川青城山首次見面。兩人同是王慶餘門下的「師兄弟」,過去卻從未碰頭。兩人雖然成長於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甫見面就已經一見如故,更相約次年在瀘沽湖再會。翌年暑假,海吶帶了一大班「老外」學生前來應約,聽師兄講中醫經典《傷寒論》。10天課程、30多個連中文都聽得不太懂的外國人,卻各自都對中醫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一個不經意的小插曲是,劉力紅大學時代的同學(張軍)也來旁聽,他本是來跟老外練英文,卻不想被劉力紅的課打動──「《傷寒論》還能這麼講!」於是他買了一堆空白磁帶,塞給劉力紅,讓他再講《傷寒論》時錄音下來。於是在其後劉力紅給廣西師範大學學生講授《傷寒論》時,劉力紅做了全程錄音。幾年下來,錄音整理出來,一改再改,結集成《思考中醫》出版,更在2003年起風行全中國。

《思考中醫》出版之後,劉力紅有一次和傅海吶提到希望將著作翻譯成英文,師弟就默默的將這個念頭付諸實行。談到翻譯工作,傅海吶電郵回覆筆者時,輕描淡寫的就說計劃的源頭就是「師兄叫我去翻譯」,沒想到卻花上了十多年的工夫。多年下來,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着手翻譯,反覆琢磨書內字句,並在今年透過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他認為這個過程自己「收穫良多」,亦對中西方合力透過出版重新發掘中醫經典的價值,感到非常高興。

翻開書頁,不難看到作者先引一句《易經》,下一頁可能就是《說文》,除了傳統經典,更少不免中醫術語。對中國人而言要讀通都殊不容易,何況是外國人?劉力紅指,海吶固之然是以德國人的嚴謹及耐心,細心處理翻譯的工具,而讓這件事能落實,更重要是兩人之間的「師兄弟情誼」,「我和他之間的話不多,就是師兄弟之間的關係,『你的事就是我的事』」。

瀘沽湖那門課距今整整20年,劉力紅和傅海吶憑藉多年來互相信任、交流,《思考中醫》英文版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終於面世,劉力紅笑言「(以英文出版)好像是必然的」,因為20年前的那次講授本身的原意就是讓更多人,包括中外讀者,接觸到中醫的經典。英文版出版之後,更多對中醫有興趣的讀者,就可以讀到《傷寒論》的精要。

劉力紅:中醫道出每個人內在感受

劉力紅多年來到過歐美講授中醫,不時遇上有聽眾感動到流淚,深深被中醫的道理所打動的例子。箇中原因,劉力紅認為是因為中醫正正解釋了人體共通的地方,「講出每個人內在的感受,沒有辦法不感動」,共鳴並不會受到語言、文化的限制。他舉例,《思考中醫》其中一位譯者Gabriel Weiss當年在學院讀過中醫,自學中文,繼續鑽研,及後又認識了劉力紅,希望進一步習醫,「每年都會來一次,就在我身邊待幾天」,可見對中醫、中國文化的熱愛。

不少人理解中國傳統文化,都會從「儒、釋、道」入手,劉力紅認為應該加上「醫」:「醫療文化一直紮根於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中,(學習中醫)對人的心靈、身體,都有幫助。」劉續指,中醫對世界的最大貢獻,就是能令到「世界千家萬戶的健康都得到改善」,亦能達到推廣中國文化的作用,最終可以令中醫「通業化」,全民皆醫。

所謂「全民皆醫」,對劉力紅而言,雖非現實,但絕不是夢。他認為古代的「士」,也就是讀書人,如果不學醫、通醫、用醫,在張仲景的眼裏被當作怪誕之事。而孫思邈所言「聖人設教,欲使家家自學,人人自曉」的情懷,正是感召他傳播中醫的動力。也因此,他拜師求藝,找到了「易學難忘」的黃帝內針針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了《黃帝內針》繁體中文版,也將在今年推出《黃帝內針》英文版。

劉力紅多年來到過歐美講授中醫,不時遇上有聽眾感動到流淚,深深被中醫的道理所打動的例子。
劉力紅多年來到過歐美講授中醫,不時遇上有聽眾感動到流淚,深深被中醫的道理所打動的例子。

傳承靠重讀經典 招西醫作學生交流

不過,他亦對目前中醫發展,感到一絲擔憂。劉直言,中醫業界應該對中醫文化傳承有自信,「回到經典」,而非依附於西醫之上,甚至硬生生將之放在西醫的框架內。他表示,中醫「尚理」而西醫則「尚刑」,兩者各有所長,可以共生,互補不足。劉解釋,說西醫「尚刑」,是和西方崇尚法治精神一脈相承,對人體、病理有極為精細的認知;而中醫的道理則可讓人從根本理解身體,兩者在深層是互通的。所以,他近期亦主動和西醫多交流,「甚至招收優秀的西醫作學生,讓他們好好了解中醫道理」。

《思考中醫》重新出版與及推出英譯版本可說是個契機,讓全球各地更多人一起「思考中醫」,按劉自己的話說:「中醫是能夠講清楚的」,亦應該令人帶來更多反思。訪問尾聲,劉力紅再次寄語各界要認清「中醫的根本」,重新研讀前人留下的經典,「立足於經典之上,才能走自己的路」。

書籍介紹

書名:《思考中醫》(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作者:劉力紅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月(中文版),2019年4月(英文版)

中大出版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