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總統選舉的第二輪投票結果出爐,現任總統波羅申科(Petro Poroshenko)落敗,非政黨背景的喜劇演員熱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以七成以上的得票大勝當選。有評論認為,投票結果反映民粹主義在烏克蘭的成功,也說新總統必然更為親美,這些都是不了解烏克蘭情況的糊塗分析。
從全國參加選舉的24個州或區中,熱倫斯基在23個州獲勝,其中東部的大多數州之得票有八成以上。他在捷爾諾波爾州得票不足五成一,更在利沃夫州以三成五得票落敗,在西烏克蘭的其他兩州(里瓦納和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之得票也在六成以下,首都基輔也只有六成,這樣的地區差別顯示出歷史和政治因素的作用。
以利沃夫州為首的西烏克蘭這幾個州,在二次大戰後從波蘭併入蘇聯,即使原來的波蘭人已遷徙離開,但波蘭文化因素,與相鄰波蘭的地理經濟關係,使這地區屬烏克蘭境內最親歐洲而不服蘇聯(俄羅斯)的部分,如2013年顏色革命的最大支持力量便是在這個地區。至於基輔市還有不少投支持波羅申科的票,反映作為首都的基輔仍對現政權有所得益。但波羅申科最終在基輔地區的得票不足三成,顯示出首都的投票結果特殊,不代表所屬更大區域的反應。
波羅申科的失敗,可從兩方面解釋。一是國內貪腐盛行。經歷顏色革命後,烏克蘭的經濟一蹶不振,美國與北約並未施以援手。波羅申科也一直以挑戰俄羅斯作為爭取西方支持和軍方支持的手段。對於後者,卻形成了軍中利益勢力,主張以戰爭來擴大購買軍火,從而中飽私囊,大肆貪污。
二是波羅申科不以外交方法來解決東部兩州分裂獨立問題,反而以武力攻擊,卻壓服不了獲俄羅斯支持的地方武裝勢力。對西歐各國斡旋達成的「明斯克協議」,波羅申科也不遵從,只是聽從軍方利益集團和美國的要求,加劇了東部地區的戰爭風險。
烏克蘭的經濟長期依賴俄羅斯,能源更百分之百依賴,政府不與俄羅斯重修關係,國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沒法改善的。在這樣的政治困境中,熱倫斯基以解決東部問題,重返《明斯克協議》,以及整肅貪腐作為政綱,便必然獲得舉國的支持。俄羅斯總統普京亦已揚言可重新談判東部兩州回歸和俄羅斯天然氣以友好價供應的問題,提供了烏克蘭新政府脫困的出路。
這樣的形勢證明熱倫斯基的獲勝,不是類似特朗普的極右民粹主義,而是烏克蘭人民思變求變的結果。德法為首的西歐不願烏克蘭問題曠日持久,讓美國以此來威脅歐盟,滲透東歐。德俄合作必然伸延至烏克蘭。至於中國,是否袖手旁觀呢?
烏克蘭人民思變求變
烏克蘭的轉變,將會影響整個國際大局。轉變的動力是烏克蘭人民久困思變。烏國獨立以來,經濟是每況愈下,40多年前我訪問基輔時,其生活條件可比英國,安定和有適度的富裕;而今天普遍工資只是每月300、400美元,以東歐大國來說,落後成最貧窮之列。而東部地區的戰爭持續,國防開支龐大卻存在廣泛的貪腐。挑戰俄羅斯的結果,是原來的廉價俄羅斯天然氣供應失掉,換成從西歐高價買俄羅斯天然氣的間接進口,加重國內經濟困難。
連任失敗的總統波羅申科一心投靠美國和北約,但西歐已不想讓烏克蘭的政治危機再惡化,只有美國在鼓動對抗俄羅斯,卻分文不付,反而要烏國購買美國轉售的武器。不解決與俄羅斯的對抗,不解決東部戰爭,烏克蘭是沒法從現時的困境中脫拔出來。
今次總統選舉的結果,顯示烏克蘭人民思變求變。
烏克蘭願變,俄羅斯也願意合作,在西歐維護之下,美國不可能再來顏色革命。於是,變與否決定於新政府怎樣整合社會與政治求變的勢力來推動轉變。
關鍵因素是俄羅斯。依照《明斯克協議》,俄羅斯可以推動談判,讓東部分裂的兩個州以高度自治聯邦體制回歸烏克蘭。至少首先停戰,消除衝突,便可以逐步談判。俄羅斯亦可以支持新政府,談判解決烏克蘭積欠的天然氣費用,和重啟俄羅斯天然氣與石油以友情價格出口烏克蘭,即時紓解烏國經濟的壓力。這兩項措施是俄羅斯在烏克蘭大選前已經提出,只要新政府同時友善回報,當可很快落實。
在歐美資金卻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西歐的軟貸款以政治因素扣壓不給之下,烏克蘭經濟要復甦,便只能依靠中國。中國以一帶一路名義在當地已有不少基礎建設投資,不帶任何政治要挾。中烏農業貿易也在大力發展,中國企業更着力把當地大宗農產品轉銷中東、西亞,並以此來改造烏克蘭的出口港口和設施。烏國新政府的經濟振興希望便只能寄託在中國身上。中俄以政經分工實在便是烏克蘭復興的希望與條件。
烏克蘭穩定,不加進北約,美國借之威脅俄羅斯的企圖便會落空。烏克蘭的軍工、科技與農業均有極強的優勢,烏國穩定,單以市場因素驅動,沒法不靠攏中俄。
從軍工技術來看,烏克蘭對中國比對俄國、以色列更重要,且經濟上可藉烏國開發黑海周邊市場,北上波羅的海,西抗親美的波蘭,以及借用烏克蘭與歐盟的自由貿易關係,支援中國在東南歐16+1的發展戰略。烏克蘭政治轉變,對中國是一大機會!
原刊於《東方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