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隨着孩子逐漸長大,親子關係中的精神性因素也應該逐漸擴大,佔據主導地位。然而,社會性因素的主宰是由客觀的社會力量強迫實現的,與此相反,倘若沒有父母的自覺,親子關係就永遠不可能具備精神性品格,會始終停留在動物性溺愛的水準上。判斷是否具備精神性品格,一個恰當的標誌是看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否逐漸形成了一種朋友式的關係。
春節結束了,冬天也悄悄走了。很快,大地上的萬物將競相生長,向人們呈現出盎然的春意。面對正在成長的孩子,大人們又如何做一個成功的父母呢?這裏推薦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著名作家周國平的一篇文章,讓我們共同思考什麼才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吧。
 

要做孩子的朋友

 
我始終認為,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當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
 
在嬰兒期,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如同成年獸和幼獸,生物性因素佔據着優勢。隨着孩子逐漸長大,社會性因素必然逐漸擴大,並且終將佔據優勢。於是,親子之間的自然人的關係變成了社會人的關係,孩子愈來愈成為社會的一員,不管親子雙方是否願意,都必須脫離父母的庇護,獨立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了。但是,這只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隨着孩子逐漸長大,親子關係中的精神性因素也應該逐漸擴大,佔據主導地位。然而,社會性因素的主宰是由客觀的社會力量強迫實現的,與此相反,倘若沒有父母的自覺,親子關係就永遠不可能具備精神性品格,會始終停留在動物性溺愛的水準上。判斷是否具備精神性品格,一個恰當的標誌是看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否逐漸形成了一種朋友式的關係。
 
朋友式的關係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獨立,二是平等。
 
獨立,就是把孩子視為一個靈魂,一個正在成形的獨立的人格,不但愛他疼他,而且給予信任和尊重。當然,父母自己也是獨立的靈魂,而正是通過來自父母的尊重,孩子會鮮明地意識到這一點,從而學會也尊重父母。我要強調靈魂的概念,有些父母是沒有這個概念的,從不把自己視為一個靈魂,因而也不可能把孩子視為一個靈魂。這樣的父母往往把孩子視為一個寵物,甚至視為一個實施自己的庸俗抱負的工具,其結果恰恰是扼殺了孩子的獨立人格,使孩子成為靈魂萎縮的不完整的人。
 
既然都是獨立的靈魂,彼此的關係就應該是平等的。平等尤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親子之間要有商量的氛圍。凡屬孩子自己的事情,既不越俎代庖,也不橫加干涉,而是懷着愛心加以關注,以平等的態度進行商量。當孩子具備一定的理解力之時,家庭的事務,父母自己的事情,也不妨根據情況適當地徵求孩子的意見,使其有參與感和被信任感。另一方面,親子之間要有交流的氛圍,經常聊天和談心,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在自願的前提下,分擔孩子的憂愁,共用雙方的喜樂,溝通彼此的心靈。
 
我清醒地意識到,做孩子的朋友不易,讓孩子也肯把自己當朋友更難。多少孩子有了心事,首先要瞞的人是父母,有了知心話,最不想說的人也是父母。啾啾現在還小,隨着她長大,進入青春期,上中學、大學,她是否一直肯把我當作好朋友,我沒有把握,但我一定努力。至少在我這一方面,我會堅持把她當朋友那樣對待,始終尊重她的獨立人格,比如說,我決不會偷看她的日記,決不會干涉她和男孩子的交往,等等。我相信,即使最後我不能入她的法眼,她也一定會滿意地說:「我有一個最開明的老爸。」
 
(摘自周國平著《寶貝,寶貝》第五卷)
 
原文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