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學校時反叛,見校長是家常飯,不能說是處之淡然,始終是犯了錯,違了規,怎會不緊張?但我這人表面上懂裝,見到校長通常會扮老友,還會用些算得上是很不敬的語氣,例如「我知道你很難做……」可能態度是我反過來安慰校長,校長也是當時來說極開明包容的美國修女,所以大家「客氣」幾句,也沒什麼大處罰。總而言之,坦白從寬,一味認錯,便是秘訣了。
後來到女兒上學,我要見校長通常也不是她犯了什麼錯,只是一年一度的「激勵士氣」之類的例牌會面,我那時候態度已變成「話之你」,心無戀棧,也不反駁,不理論,只是大家消耗大家時間,本身已不認同學校的一套,校長也沒得到我的尊敬,於是見面淪為大家做做樣子,心情當然不會緊張,只想盡快了結離開。
最近當了校董,碰上要選校長,竟然輪到我不緊張,準校長緊張地被挑選,人家忙打趣說:「不是Karma是什麼?以前是校長見你,如今是你見校長。」完全不是那回事,我當年是自己犯過失,如今準校長只是想升級應徵,並無犯錯,卻要緊張地在我們面前答刁鑽問題,不是Karma,只能看成是我人生的一個大調刺。
對校長有更高期望
最近因為一宗老師在學校跳樓自殺事件發酵,而令人質疑校長權力是否過大。本來一間機構的行政領導人員當然要有點權力,而在任何一個機構,也難免有上級對下級說話帶點衝突性語氣,但遇上老師自殺,矛盾便指向校長。公眾的關注也因為我們的孩子接受學校的影響很大,對於其他機構上級與下級的衝突,我們不會去干涉,但學校嘛,道德標準要高一點,也是公眾和家長的合理期望,因為大家在猜測如果校長是一位情緒控制不良的人,孩子會不會有影響?老師不是一般下屬,受了氣,會不會影響教學時的素質?
學校是一所很特別的機構,我們對校長有高於一般上司的期望,他們不止是一間學校價值觀的代表,更是學生老師的模範,怪不知有人說早一代教會學校出產很多出眾的學生,因為裏邊還有一些有信仰的神職人員在任教、做校長、做校監,是學生們的身教模範。可惜這些神職人員,如今已所剩無幾。我們從前認識的幾間教會名校,神職人員校長都無私地奉獻,對教育有抱負、有要求,對自我性格要求崇高,老遠跑來這地方教育下一代,自己樸素地生活。他們真正愛惜學生,記得每一人的名字,關心他們的一切,包括課餘的生活細節,甚至服務到見天主的那一天……看來一位罵老師為樂的校長不會是學生的楷模。
但偏聽一方當然不公平,而且看起來好像鼓勵以死相諫,會否過於推崇自殺?老師們受了悲傷影響,會否又過度渲染?好像說會有死因裁判庭,又會有校董會獨立調查,看來公眾是會繼續關注這件事。
總而言之,任何人,不管是學生老師校長,也應該留意溝通的技巧,抑鬱症也是一種可怕的疾病,不可輕視或諱疾忌醫。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