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在香港電影資料館看了兩套港產經典電影,一是吳回導演,程剛編劇的《父與子》,另一齣是方育平的《父子情》,因我是其中一名編劇,香港演藝學院的電影電視學院院長舒琪邀請我作觀後談,又是幾十年前的作品,我自己只是作對白修改,另外和導演聊了頗多有關自己成長的頑皮事,在銀幕上依稀看到舊足迹。
看《父與子》,很驚訝編劇的預言能力,五十多年前的黑白片,放在今天,讓家長觀看也會手心出汗,怎麼處境如此相近,或許比昔日更艱辛。故事也就是單親窮白領,缺人脈學位,升不了職,夾硬把獨子送到貴族學校,為的就是建立人脈網,讓孩子可以出人頭地。而同屋另一孩子則不忍母親為學費張羅而跑去做擦鞋童。
方育平的《父子情》情景差不多,為了讓兒子出洋留學,不允女兒升大學,又鼓勵大女早嫁,把婚嫁禮金套現作學費,今天的年輕人可能覺得離譜,其實三四十年前這種想法仍普遍,撈一個學位,全家得救,這也是實情,七十年代眾多獅子山下的小伙子今天已搬到太平山,下流往上流的速度頗急,這一代人把父母的工廠仔轉做金融精英,大家數一數梁錦松到馬時亨,甚至梁振英也是讀書求勝,張活游的現代版多的是,我們以過去的經驗審視未來,自然也是死谷爛谷,谷上位,很少想到會谷爆。
有效整合人力資源苦力成商人
剛逝世的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貝克是人力資源研究的專家,今天你到哪家公司,就算只有廿來人,也許會有一名人力資源主管,簡單說,搬運工人是出賣勞力,基本上有手有腳就可以搵食,上世紀這叫勞動力,但如果你考取了車牌,即是以技能改變了一點點命運,如果知道某區斜路多而把貨車進駐,即是利用資訊增加收入,然後見生意增加,向銀行借貸,用槓桿原理增加車隊,再討一個老婆回來管理家庭和事業,你從一個苦力、咕哩而成為物流巨子,從領有車牌開始,剛才描述的一連串行動可以稱之為人力資源整合的結果。
人腦無限創意是最大資本
貝克大師強調人力資本長期回報高於其他投資,但香港人肯定不同意,因為40 年前阿爺在羅素街有一個賣豆腐的店舖,今天月收百多萬,如果不賣,可以育四代人,所以二世祖肯定看不起貝克,人力資本很難轉讓,老豆叻有何用,死了,大不了留下幾篇文章、一點兒教誨,那有店舖那麼過癮,可賣可租可抵押。
你問我?
首先我老頭沒舖留下,而且店舖面積有限,但人腦無限,現實點,我們不能自己揀有店舖的精子或鑲嵌珠寶的子宮,唯有上學堂,討個學位,但學位不斷貶值,現在的人力資本內容又轉向,從學位轉為創意,如果為大學學位而從小被迫在補習考試中消磨創意,最終我們變成新時代的勞工,而創作能力強的人的平均收入或回報肯定比學位、工人前途更好,信不信由你。
不要羨慕別人有先人留下一個舖位,雖然一個舖位的資本增值表面看似厲害(只在香港才這樣畸形),但他讓舖位持有人的腦袋減值同樣厲害,月月有過百萬收入的朋友,他們沒有奮鬥、工作的理由,大腦萎縮,小腦退化,「富不過三代」這種老智慧還是有理由的。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