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己亥 懷古人 落紅有情 抖擻天公

三個甲子前的己亥(1839年),這一年,龔自珍寫就300多篇七言絕詩,總合為《己亥雜詩》,留存後世。

送豬迎狗己亥臨,是尋常平淡的萬曆十五年,抑或是鴉片戰爭風雲大變局的前夕,在乎看官如何評估時局的現況。

講求變法的時代人物

兩個甲子前的戊戌(1898年),有康梁維新;三個甲子前的己亥(1839年),這一年,龔自珍寫就300多篇七言絕詩,總合為《己亥雜詩》,留存後世。

道光十九年,歲次己亥(1839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的年頭,是中國3000年來的大變局。這一年年中,奉派南下的欽差大臣林則徐虎門銷煙;秋天,義律炮轟九龍山口,年底有穿鼻洋之戰、官涌之戰,朝野對東南海疆邊陲禍端,或無所知悉,或不聞不問,或視之等閒。

這時期,魏源著有《海國圖志》,介紹西方科學技術,世界歷史地理知識,鼓吹「師夷長技以制夷」;但直至滿清再敗於英法聯軍,京師淪陷,皇帝出逃的20年後,才開展追求船堅炮利的洋務運動。

魏源與龔自珍,當世齊名,稱號「龔魏」,梁啟超推尊二人為講求變法的時代人物。

龔自珍(定庵)父祖皆以進士科名入仕,外祖父是清代考據學家,專注文字訓詁的段玉裁。龔氏幼承庭訓,自幼勤學,經史子集皆有所得;少年時代兼習文字學、目錄學、金石學,皆有所成。亦致力於科舉之途,一心從政以施展平身所學。

龔氏27歲鄉試中式,考得舉人。道光九年(1829年)中進士。主考以其考卷書法不合程法,判為三甲進士出身,無緣入翰林,館閣之途斷絕,仕途有限。

嘉慶年間,清朝中衰景象已現,政治敗壞,制度僵化,社會矛盾加劇,民間變亂頻起。龔氏23歲(1814年),寫就《明良論》共四篇,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張。

龔氏舊學基礎深厚,體會內部政治與社會嚴峻的挑戰,認知外部西力東漸的加劇,洞察時局的危難,轉而着力經世致用之提倡,是中國近代走向現代化轉型的啟蒙期人物。

《己亥雜詩》貢獻不少

道光三十九年(1839年),鴉片戰爭前哨戰之年,龔氏棄官南歸,往返北京與杭州途上,寫成《己亥雜詩》300多篇,題材多借題發揮,針砭事弊,既有自況以抒胸懷,亦有振臂以抵勵志氣,讀其人其詩其字,提供我們學習文學,認識歷史,了解政治。

《己亥雜詩·其五》:「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志士仁人的反省與超越,以其尸位而難有作為,棄官返鄉。眼前落日斜暉的悵然,天涯何處的落寞,發憤為講學東南,化育人才的志向。

《己亥雜詩·其一二五》:「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與龔氏早年《咏史》詩:「……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前後呼應。批判高壓政治,言論蔽塞,制度失效,人才敗壞。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子,高喊天公要抖擻,科舉要改革。

己亥同年,龔氏又寫就散文《病梅館記》。托梅議政,揭露和批判清朝統治者束缚士子思想,以科舉考試壓抑、摧残人才,諷喻改革政治,打破嚴酷思想统治。其文後段言:「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龔氏嘲諷控訴同時,不忘育人之切,棄官東南歸,頗有孔子失意政治,轉而講學育才,以求化三千,七十士的抱負。奈何不知天公何所想,龔氏無緣見識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簽訂,早卒於道光四十一年(1841年)。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