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庭的角色, 很多時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搞亂,比如嚴謹和嚴厲往往不能分辨,懲罰與體罰混為一談。之前和一男士聊天,說到自己孩子晚上竟然習慣深夜一時就寢,七時起牀,只有六小時睡眠,美國的睡眠組織提倡各年齡層的應有睡眠時間不能少於八小時,60 歲以上的老年人也要有七至八小時,初生至一兩歲是十六七個小時,初中生要起碼八小時,但智能手機年代剝奪了年輕學生的睡眠時間。
朋友兒子喜歡打機,他沒有在適當時候與他劃定界線,於是一玩不可收拾,現在上了癮,他有點後悔,於是努力收拾,問他方法,他說郁手打佢囉!
吓,我大叫……唔係點呀,我冇計,佢咁先驚,先肯停……
有幾種父母在鬆緊之間完全拿揑錯誤:
以身作則以理服人
一、因為父母溺愛,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情感脆弱,自控能力有限;到知道出問題,一下子驚惶失措,藥石亂投,立即和時間競賽,希望以最快時間糾正,恐嚇利誘皆有,其實父母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並且要收集缺乏睡眠禍害、過度上網打機後遺症的科學證據,與孩子分享溝通,甚至承認自己也許有上癮迹象,一齊和小朋友戒掉壞習慣,打遊戲機和早期抽煙習慣類似,在未有足夠數據證實其禍害前,都覺得自己有型有款,追上潮流。
和孩子約法三章, 星期天不能打機,五六日按時段開放,晚上手機要放在客廳,關掉Wi-Fi。上網不能鎖門,家裏電腦,包括自己的也要開放,約束條件愈早制訂愈好。夫妻要配合,不可互相埋怨。
父母互相埋怨 孩子是非不分
二、另外,父母動輒互相埋怨,孩子不容易建立是非觀念,因為埋怨時雙方用語有時會強詞奪理,兩位最相愛的人變成強勢人物,互不信任容易導致孩子形成自卑心理,培養不了自信心。
三、父母一唱白臉一唱紅臉,以為可以做好做歹控制孩子,其實會養成他們逃避責任,並且會形成以機心處理問題,而不是開誠布公,承擔錯誤,這種自以為聰明醒目又有計的方法,在香港非常非常普遍,到最後導致孩子人格缺陷,易走極端。
孩子是父母一面鏡
尤其大多父母以分數為最高目標,所有手段都為分數服務,於是我的得分就是別人孩子失利,學習成為廝殺場所。當孩子要找一個自己崇拜的人物,自己父母究竟給了他們什麼養分,父母們好好問問自己好了。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