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的人生

人如果忘本,人生就容易背道而馳。如果知本報恩,才能顯現人生的價值。不論是父母、師長、兄弟或是社會人群,我們都要心懷感恩,能夠知恩相報,就是不忘本的人生。

久遠以前,據聞彝族的祖先,曾三代同堂──有老人、兒子及孫子,老人一生勞碌,年老後在家安享天年;兒子工作很認真,也很孝順,常侍奉老人。但光陰一年一年過去,老人身體漸漸轉衰且病,兒子也步入老年,體力大不如前,卻依舊努力工作,侍奉老人。漸漸地,他感到疲累不堪,心想:父親遲早會死,死了還要送到山上,不如提早送去,否則將連累自己。兒子便親手編織一個大籃子,並煮了一隻雞請老人吃,然後請他坐在籃子裏,自己揹起籃子,並帶着孩子一起上山去。

老人以為兒子請他吃雞,又體貼他許久不曾上山,所以今天揹他上山,心裏高興兒子這麼孝順。到了山上,兒子抱起老人安放樹下乘涼。老人觸景生情,不由地說起:「山上哪棵樹,我不曾撿過柴?年輕時的辛苦,就是為了維持家庭,如今舊地重遊,真是既親切又高興!」兒子只聽到父親說得很高興,孫子聽得很感動,覺得阿公年輕時為了養家,真的好辛苦。

黃昏時候,兒子請老父坐在樹蔭下,自己帶着孩子就往山下走。太陽下山,快到家時,孫子惦記着山上的阿公,問父親,才知父親竟然認為「阿公老了,沒有用了」,所以要將阿公永遠留在山上,聰明的孫子就向父親說:「阿公沒有用,但籃子有用,可以撿回來,以後就用它來揹父親上山。」父親聽了,內心警覺自己的不是,不該有這種不好的示範給兒子看,他趕緊上山想將父親揹回,可嘆的是老人已經斷氣了!

教育代代子孫不忘本

失去老父的兒子非常傷心,痛哭流涕,悔不當初;就將老父與竹籃都揹回來,為老父安葬後,在墳頭種了一把草,再用籃子蓋在草上,告訴父親:「您安息吧!我種了這些草,用籃子蓋起來,讓您比較涼快些。」

故事流傳了下來,形成了當地人喪葬的風俗儀式;儀式内容的深層意義,旨在教育代代子孫──不忘本。

人如果忘本,人生就容易背道而馳。如果知本報恩,才能顯現人生的價值。不論是父母、師長、兄弟或是社會人群,我們都要心懷感恩,能夠知恩相報,就是不忘本的人生。

原刊於《心寬念純》,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釋證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