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防流感 中醫專家教你「治未病」

香港浸會大學的中醫專家分析人體9種不同體質,建議市民在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情況下,根據不同體質服用合適的中藥來預防流感。

本周末(22日)便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但香港的天氣仍是乍暖還寒。在此冬季流感高峰期,防患於未然,預防流行性感冒正是時候。

根據不同體質調理 可遠離疾病

香港浸會大學的中醫專家分析人體9種不同體質,建議市民在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情況下,根據不同體質服用合適的中藥來預防流感。

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講師楊君軍博士指出,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疾病卻從未遠離人類,在季節變化之際,流感便是大家關心的話題。

他指出,從體質入手,我們能夠遠離流感。從中醫角度看,「流感」屬於感冒,而感冒分為四種:一是風寒感冒;二是風熱感冒;三是虛人外感:四是時行感冒。

「感冒是由於外界的邪氣(外邪)侵襲人體而導致的疾病,多以感受『風邪』為主,往往同時與『時邪』(時令病致病因素,例如寒邪、熱邪、濕邪)相合而侵入人體。至於感受外邪會否發病,則取決於人體『正氣』和『邪氣』的強弱,故《黃帝內經》有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人體正氣旺盛,外邪便難以入侵。」)」

至於感受「邪氣」之後會不會發病,除了視乎體內「正氣」的多寡、「邪氣」的強弱外,還要看體質的差異,例如「陽虛」的人易受風寒侵襲,「陰虛」的人易受風熱侵襲,「痰濕」較重的人易受外濕和其他邪氣的侵襲而導致感冒。

預防勝治療 三方面構建防線

楊君軍指出,中醫強調預防,《黃帝內經》有云:「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復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說明預防的重要性,若然等到疾病形成後才服藥,就像臨渴才掘井,打仗才來鑄造兵器一樣,這樣便有點遲了。因此,最高明的大夫會在有病之前進行足夠的預防工作。

那麼,如何由體質入手進行預防?楊君軍指出,中醫所說的「正氣」可理解為免疫系統,當人體「正氣」足夠,便不容易發病。相反,「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要預防疾病,須先提升正氣,即強化免疫系統。

楊君軍介紹三方面的預防方案,一是生活防護;二是穴位按摩;三是從體質調理:

一、 生活防護:1.居室要經常通風換氣。秋冬季節要盡量開窗,保持空氣流通。2.身體要注意保暖,「增減衣物,以適寒溫」;避免到人多擠逼的地方,以免傳染疾病。3.多喝水,避免進食煎炸燥熱食物,以免上火。4.保證充足休息,避免過度疲勞;避免熬夜,適當做運動。5.佩戴口罩,保持手部清潔。

二、 穴位按摩:按摩合谷穴,有益氣補肺的作用;按摩足三里穴,可增強腸胃功能,能令氣血充盈,正氣足夠。

楊君軍指出,9種體質的劃分,是根據國醫大師王琦的人體體質分類。
楊君軍指出,9種體質的劃分,是根據國醫大師王琦的人體體質分類。

三、 體質調理:

楊軍君解釋,體質既帶有先天性,亦受後天環境、生活習慣影響,華人常見的體質可分9種,包括:

(一)平和質

特徵:平素較少患病,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較強。

中藥材:桑葉、菊花、蘆根、蘇葉、防風等。

(二)氣虛質

特徵:容易疲乏,少氣乏力,氣短懶言,自汗,肌肉鬆軟不實,易感冒。

中藥材:黃芪、防風、太子參、蘇葉、崗梅根、炙甘草等。

(三)陽虛質

特徵:畏寒怕冷,手足不溫,肌肉鬆軟不實,大便爛,小便清長,舌淡胖嫩。

中藥材:黃芪、桂枝、白芍、蘇葉、防風、炙甘草等。

(四)陰虛質

特徵:口燥咽乾,手足心熱、體形偏瘦,大便乾燥,性情急躁,舌紅苔少,脈細數。

中藥材:沙參、麥冬、百合、桑葉、雪梨乾等。

(五) 痰濕質

特徵:腹部脂肪鬆軟,胸悶,痰多,口黏膩或口甜,大便粘膩,舌苔膩,脈滑。

中藥材:陳皮、半夏、茯苓、藿香、蘇葉等。

(六)濕熱質

特徵: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粘,身重困倦,大便黏滯不暢,小便短黃,男性易陰囊潮濕,女性易帶下增多,舌苔黃膩,脈滑數。

中藥材:藿香、茵陳、生薏苡仁、蘆根、金銀花等。

(七)氣鬱質

特徵:情緒易焦慮、抑鬱、性格內向、敏感多疑。

中藥材:淮小麥、大棗、合歡皮、桑葉、菊花等。

(八)血瘀質

特徵:面色晦暗、口唇暗、手足不溫、舌暗紫。

中藥材:柴胡、枳實、白芍、川芎、紅花、桔梗、桑葉、炙甘草等。

(九)特稟質(過敏體質)

特徵:易患哮喘、風疹、鼻敏感、氣管敏感。

中藥材:防風、銀柴胡、烏梅、玉米鬚、蘇葉等。

若患者的免疫系統本身已較弱,也可能由於患感冒而併發更嚴重的疾病,因此對於感冒,預防勝於治療。(Shutterstock)
若患者的免疫系統本身已較弱,也可能由於患感冒而併發更嚴重的疾病,因此對於感冒,預防勝於治療。(Shutterstock)

體質常有夾雜 宜先諮詢中醫

楊君軍指出,鑑於香港氣候溫暖潮濕,加上港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影響,除了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平和質較多,氣虛、陽虛、陰虛、痰濕、濕熱、氣鬱、血瘀等七種體質都很常見。他建議,若要準確辨識體質,應諮詢註冊中醫師,尤其是孕婦及2歲以下的幼童,感冒及發燒患者,宜遵醫囑服用中藥。

另一位講師馬劍穎博士補充,9種體質只是歸納性劃分,現實中多有夾雜情況,例如痰濕加上濕熱、氣鬱加上血瘀等,中醫師開的藥方也會因應患者情況有所加減。同時,若患者的免疫系統本身已較弱,也可能由於患感冒而併發更嚴重的疾病,因此對於感冒,預防勝於治療。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