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工作時間長、生活緊張,勞累,忙碌指數長期高企,雙職父母如是,連全職媽媽(或全職爸爸,觀念提出不只是為了男女平等,而是在教育孩子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個選擇,有機會另文再談)每天也忙得不可交加。聖誕節是每年學生冀盼已久的長假期,應好好利用,不單可讓孩子寓學習於活動,身心俱可成長,而成年人也可趁機總結、休息、放下、再上路。
總結與休息,錢幣的兩面
恰當的工作會令人覺得人生充滿意義,生命滿溢喜悅。但何謂恰當?打工一族與老闆的期望多多少少會有落差。無論落差大或小,都要懂得調節,調節就是要總結、學習反省。成年人是這樣,小孩也應是這樣。每年的9-12月是香港學校最繁忙的日子,一方面是各項活動,校內、校外,包括音樂、體育、藝術一般都集中在這幾個月間開展;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香港學校的長假期均集中在12月或以後,教師、學生都可感受過了12月,日子相對容易過,期間夾雜了農曆新年、復活節兩個長假期,當然,應屆會考生自然是例外。所以,12月的聖誕節假期,確是一個適合思考的時刻。
如何總結?一家幾口,坐定定圍着飯桌開會嗎?太嚴肅了吧,不是說不可以,但只適用於較成熟的孩子。總結、反省是前序,後序是希望總結經驗,求取自身的進步,自身當然包括父母。常說,子女是父母的觀照,子女很多時也把父母的特點,尤其是缺點承襲甚至放大。不要只說我們能教子女什麼什麼;其實我們為人父母的從子女身上所學到的、所能觀照的可能更多。總結有很多形式,言語交談只是其中之一,於今的孩子來說,可能是最沒有效益的一種。撫心自問,我們最近的一次與子女作深入的傾談是何時?若果這情景已日漸模糊,我們怎能要求子女向一些「陌生人」用言語表達內心的世界?
總結除了是彼此傾談外,還可透過觀察,戶外活動是比較好的一種觀察總結形式。現代父母因為太忙,早已把不少帶孩子的責任交付外籍傭工、補習社老師、自家父母。觀察,是了解孩子的一個好的切入點。為什麼要是戶外活動?肉體的疲勞可以透過睡眠來恢復;但心理上的疲憊卻要透過運動、活動身體肌肉才能得到紓解。
「媽咪、爹地,放假去邊?」為人父母的,對孩子問的這個問題多不會陌生。「放假去邊」是地道香港話,不是以本地方言為母語的讀者可能不了解箇中涵意。「去邊」不只是「去那裏」;這只是話的前半部,後半部是「去那裏玩」。「去那裏玩」在感情上是一種盼望,孩子冀盼的是一個驚喜。整句問題是:媽咪、爹地,快放假了,我辛苦了幾個月了,我們將會做一些什麼特別的活動?「特別」是指孩子經驗以外的活動,不一定與消費多寡直接掛勾。對香港一般家庭來說平常消閒總離不開逛商場、上茶樓餐廳、看戲;戶外活動、運動對大部分香港孩子來說都是相對的特別。(可能對成年人也是,想想皮膚多久沒有接觸沙粒?行山幾小時後導致肌肉酸軟還有印象嗎?)
在無拘無束,心情開朗下,孩子最能表現真情的一面,亦較願意分享心底話語。透過活動,對孩子不好的行為,先要仔細觀察,不好馬上糾正,了解成因,才可對症下藥。父母在一個廣闊的空間,少了壓逼,亦更容易接受孩子一些缺點;更容易體諒孩子,以至另一半的難處。明白、體諒,同理心由是而出,心會釋然,這才是徹底的休息!
放下、再上路
總結是手段,目的是成長。面對大自然,人會變得謙卑、誠懇。人的憤怨、不滿很多時是源於人的自大、慾念太重,金錢慾、權力慾、名譽慾……慾慾相扣,互相糾纏,最後只能窒息告終。行山、觀海、望星、既可鍛練體魄、沐浴清風亦能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宇宙的蒼穹。孩子未必能用言語清晰表達箇中樂趣,一句「很舒服」已盡在不言中。
育兒要對機對應。這時正是一個上佳的切入點,邊走邊談、邊玩邊傾,不少問題當可迎刃而解。這「解」並不是一下子把實際的問題馬上得到解決,這「解」是提供了溝通的空間。問題出現,先要面對,與家人溝通是最積極的面對方法。現實點來說,問題本身不一定能得到解決,但只要逆轉思維,令問題不再是一個困擾,那問題自然不再是問題了。問題放下,就應繼續上路。總結、休息、放下、再上路。聖誕節假期是如此,人生本應也是如此。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