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貨櫃碼頭業最近因吞吐量持續下跌,鄰近地區港口帶來的激烈競爭,以及中美貿易戰成為城中熱話焦點。有見及此,灼見名家特設「貨櫃碼頭前景」系列,邀請專家學者撰文,一同深入剖析貨櫃碼頭的現狀、挑戰及前景,並提出應對方案。
進入年底, 中美貿易爭端仍然膠着。國際貿易全球化,商品與貨物供應鏈穿梭各地,當佔有全球國民生產總值合共40%之兩大經濟體系──美國和中國──出現貿易紛爭,供應鏈中不少國家和地方都會受牽連。
以中國製造的電視機為例,組件可能包含日本製造的玻璃面板、新加坡製造的背光面板、韓國製造的電路板、德國製造的芯片等。美國倘若針對中國組裝的電視機徵收額外關稅,會增加其成本價格,減低貨品在美國銷售的競爭力。損害中國生產者之餘,同時打擊供應鏈中所有提供組件及服務的國家,繼而減低製造組件的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形成雪球效應。
中港碼頭吞吐量或現斷崖式下跌同時,貿易衝突肯定對全球貨運物流業帶來一定程度打擊。對香港來說,首當其衝是海運物流業。作為主要貿易樞紐和進出中國內地主要通道,香港港口正面臨前所未有之挑戰,第四季中港貨櫃碼頭吞吐量更有可能出現「斷崖式」下跌。
海運佔香港海陸空貨運總量九成,而當中超過七成的海運是轉口業務。轉口即是貨櫃運送至目的港所安排的船舶並非直達的船,而是需經由轉口港,如香港葵青貨櫃碼頭,換駁下一程船運,再運送至目的港。香港轉口業務有八成是與內地有關,所以今次中美貿易戰將為香港港口帶來迎頭重擊。
2016年,香港貿易物流業提供了超過70萬個工作職位,佔香港接近四分之一生產總值。所以,當務之急是怎樣提升香港港口業的競爭力,將中美貿易紛爭對我們的影響減到最低。
強化創新 保持貿易物流業活力
今年8月,香港恒生大學(前身為恒生管理學院)全球供應鏈政策研究所發表報告,建議香港貨櫃碼頭各碼頭營運商考慮一套提升競爭力的方法,便是開放其設施,讓大家共享泊位、吊機和堆場等。外國碼頭也有相關合作模式成功例子。這個「設施協作模式」方案將有助降低船公司和碼頭營運商的營運成本,減少污染,提升香港港口競爭力。
在應對貿易戰所帶來的威脅,香港需強化創新,發揮我們靈活運作的優勢。碼頭營運商可研究建議中的「設施協作模式」之同時,政府若能提供政策支持,協助提高香港貨櫃碼頭競爭力,將有助保持本港貿易和物流業的活力,渡過今次難關挑戰。
梁志堅為香港恒生大學決策科學學院院長,黃惠虹為香港恒生大學決策科學學院副院長
請按本連結,下載由香港恒生大學全球供應鏈政策研究所在2018年8月所發表的〈港口協作模式──共享設施締造優勢〉(Collaboration at the Hong Kong Port – Benefits from Facility Sharing)研究報告。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貨櫃碼頭前景系列之九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