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Mar 30 2025 09:11:2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港方人才論述目中無人

問題是今天我們討論的題目,是關於大灣區作為香港人就業的一條重要出路,則我難免會感到好奇:為何應該是相當「搶手」的香港人才,在早已對外開放的大灣區裏,仍未成為「搶手貨」。

不知從何時開始,香港人變得喜歡以「我的志願」的方式來討論和思考問題。這跟我所認識的香港文化,有點不一樣──曾幾何時,我們劈頭的第一個提問,總是關於海外、周邊市場有何需求?香港在市場中間佔有一個怎樣的位置?可以怎樣利用那些機會?當然,用時下流行的眼光來看,這未免太過被動,而且也沒有什麼志氣,只懂向外借力,而不是自行創造條件、迎難而上。

「窮則變」變「我的志願」

對!迎難而上!坦白說,在我可能錯誤的記憶裏,這句說話,相信是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才變為常用。以前,我們更相信靈活變通、以柔制剛。當然,作為一種態度,沒有人會對迎難而上有任何疑問;但作為應付問題的方法、策略,則不見得是理所當然的選擇。

以往香港人不大習慣講很多豪情壯語,反而喜歡強調「窮則變,變則通」,有時候更會特別重視「醒目」、隨機應變。這種「醒目文化」不是沒有它的問題,不過好處是懂得左顧右盼,了解客觀形勢。

近期香港社會討論如何投入大灣區發展,給我的感覺就是講了多遍「我的志願」,同時也多了一份豪氣,強調主觀能動性。從某個角度來看,精神可嘉;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是出奇地以香港為中心的思維。如果大灣區求才若渴,而且覺得香港人才特別是他們所需,而與此同時,區內又正缺乏這方面才能的人力,理論上在需求與供應互動之下,香港人才以較大規模的形式進入內地勞動力巿場,應該早已發生。但現實的情况卻並非如此。

香港人才進入內地當然大有人在,但很多都是通過香港企業派駐內地城市,而且職業種類高度集中於專業及經理人員,而不是分散分布於各類工種。內地(以至世界各地)對香港人才存在需求,我們沒有必要妄自菲薄,低估自己的能力。問題是今天我們討論的題目,是關於大灣區作為香港人就業的一條重要出路,則我難免會感到好奇:為何應該是相當「搶手」的香港人才,在早已對外開放的大灣區裏,仍未成為「搶手貨」。

我完全可以預見,對於上面所提出的問題,會引來這樣的反應:內地與香港在工資方面仍存在明顯的差異,由於香港僱員薪酬偏高,所以內地僱主望而卻步。這樣說不是沒有道理,可是假如我們換轉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則是內地僱主並不覺得香港僱員值得那份額外優厚的工資,又或者他們認為以較低的薪水,亦一樣可以在內地找到足以替代香港人的人才。

內地開放改革多年,企業在很多方面早已懂得藉市場機制(或類市場經濟)來應付問題,然而未有出現一股對香港人才的潛在需求,這似乎並非制度障礙所造成的後果,而是它們有着其他更好的選擇去解決問題。今天,香港特區政府在想像,只要能夠消除一些制度障礙,便可以運用大灣區內的潛在需求,為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提供就業機會,令他們重燃向上社會流動的希望。這聽起來有點搞笑。

粗略地說,區域發展中的人才流動,主要受到「推」與「拉」的兩種力量所支配。香港人被吸引(即是「拉」)到大灣區發展,最有效的方法是提供高薪厚職或前途一片光明的工種。而從這個角度來看,針對香港人而提出政策者,其實應該是內地地方政府、企業。這是有需求的一方嘗試引進人才。有沒有這樣的需要才是關鍵所在。說得直接一點,香港能否在大灣區內扮演某個角色,不是視乎特別行政區有何志願,而是決定於周邊城市、地方是否發現香港(包括香港人)能夠滿足它們某些需要。

以為願意輸出 人家便會接收

現在,香港好像覺得自己沒有需要去了解周邊城市、地方對其有何需要,而自我感覺良好,繼續編寫「我的志願」,於是覺得只要我們將人才送出,自然會有企業、單位接收。如是者,港方的論述盡是香港人可以(或希望)在大灣區做些什麼,而甚少討論究竟對方有哪些方面的需要。

說得難聽一點,這套港方的論述目中無人。不是先想人家要些什麼,而是自稱可以給對方供應些什麼。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廠商大舉遷廠的時候,珠三角一帶的地方政府不會挑剔,大致上只要資金來投,歡迎之至。但今天香港再度出發,要進入大灣區,時移世易,已完全是另一個遊戲。以往是香港資金扮演支配的角色,去充分利用人家的資源(例如廉價的勞動力);今天,我們跟周邊的地方說,有高質素的勞動力供應,但港方從來沒有研究他們可以怎樣配合未來僱主的需要,也沒有想過為何對方不會另作其他選擇。我們似乎假設,只要港方願意輸出,人家便會接收。這是何其自我中心的想法。

但只要我們細心觀察,持這套自我中心的港方論述者,其實是社會主流:特區政府這樣想,建制派這樣想(「只要年輕人願意北上,機會處處!」),連本土派也是這樣想(只是他們的結論是堅持不會去內地)。以這套論述、心態來參與大灣區發展,很難想像會搞出些什麼成績來。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呂大樂